当前位置: 铸造工艺 >> 铸造工艺优势 >> 在翻砂工艺铸造的铜钱中,有哪些品种是可遇
在讲完中国古代钱币的铸造工艺后,接下来笔者就要讲一讲,在历代铸钱工艺下,大批量以每年铸造数十万贯甚至数百万贯数额计的古钱币中(一贯等于小平铜钱枚,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所增益,一般而言唐宋时一贯等于枚,明清时期一贯铜钱约等于多枚),有哪些钱币的价值是远高于普通流通钱币的?
就历代铸钱工艺而言,无非是采用范铸法和翻砂法铸钱(笔者鉴于失蜡法铸钱的理论尚未被证实,故而在此对失蜡法不做表述)。范铸法铸造的钱币在品相、大小和重量方面,只要是采用同一钱范铸造,其差别就不会很大。鉴于此,范铸法所铸造的钱币在价值方面也就没有太大的差距(专藏“美锈”和“品相派”的藏家除外)。与范铸钱币价值不同的是,哪些被用于铸造钱币的或陶质、或铜质、或石质的“钱范”,其收藏价值甚高,为历代收藏家所珍视。
与范铸法相比,翻砂铸造的钱币会因不同的工艺顺序而产生不同价值的钱币,譬如:雕母、样钱、头炉钱、普通流通钱等品种。或许对于初涉钱币收藏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会在意翻砂铸钱的工艺顺序。但是,正是因为有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翻砂铸钱的工艺顺序上的差异,才导致了雕母、样钱、头炉钱与普通钱币之间在存世量和精美程度上巨大的差距。
笔者在此以清代翻砂铸钱为例,一般而言,每个铸局所铸的年号钱只会雕刻一枚或几枚雕母钱,然后用雕母翻砂铸造出样钱,因此一枚雕母会翻砂出多枚样钱,这些样钱主要是用于州府和中央的对该钱币钱文、大小、重量的核验,若核验通过,该雕母就会开始批量生产,而批量生产的第一批次的钱因为铸工、钱文等各方面都比较精美,所以被称之为“头炉钱”。会有天壤之别。而这种存世量和精美程度方面的大的差距,就直接导致了它们价值之间的巨大差距。
鉴于翻砂法铸造过程中,各种不同品种钱币之间的巨大差距。因而笔者在此将对这些钱币进行详细的讲解,以便诸位泉友的钱币收藏事业。
雕母:雕母又叫祖钱。属于翻砂铸钱法的产物。我国自宋以来就采用翻砂法铸钱,每当出新钱,铸局都会用铜块或锡、铅块、牙,骨,木等材料直接雕刻成雕母,铸钱时用会祖钱作模,翻铸母钱。一般而言,雕母钱有一下特点,其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清晰,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雕刻的痕迹。雕母钱以清代为最,并且雕母钱会根据每个时代书法风格不同而有不同的钱文风格。
母钱:翻铸时作模之钱,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铸而成。与母钱相对应的是样钱,样钱是由母钱翻砂而成。
铁母:指铸造铁钱的母钱,本身为铜质。铁母多见于宋朝,宋朝时因经济发达,其国内市场“钱荒”问题频仍。除过“钱荒”问题外,宋朝每年还要给北方的西夏、辽国和后来的金国输送数十万缗(一缗等于一贯,一贯在宋朝时等于枚小平铜钱)的“岁币”,即便如此大量的输送铜钱供给西夏、辽国和金国,但这些国家每年依旧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偷渡”宋朝所铸的铜钱。迫于无奈,宋朝为防止铜钱流出境内不得不在今陕西、河北、四川设立了铁钱区。宋朝铁钱区的设立,使得宋朝成为了中国古代铁钱铸造量最大的时期,而在铁钱铸造时,就需要材质塑性较好的铜质钱币作为母钱,于是就有了铁母,切记,铁母的材质为铜质。
铁范铜:以铁钱范型翻铸的铜钱。北宋初年,四川雅州百丈县始铸宋元通宝铁钱,之后,四川地区的宋代铁钱铸行不衰。铁钱的形制和钱文特征和同样钱文的铜钱不尽相同。有少数铜钱形制和钱文特征与铁钱完全相同,后经泉界人士分析,做如下解释,即当时钱局制成铁钱的砂型后,为了观察砂型的效果,先将铜液注入,浇铸出一批铜钱作为试验。因为铸造这种铜钱的目的是实验铁钱的范,故称“铁范铜”。
部颁样钱:明清时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各省作为标准的样钱,也可称作母钱用。
进呈样钱:地方铸局进呈有关当局审查的样钱。
宫钱:宫钱始于汉代,兴盛于宋辽金,清代为其发展的顶峰时期。自乾隆起,清代每个皇帝登基伊始都会铸造宫钱。当时宫钱是用官炉铸造,主要用于皇宫的节日庆典装饰和赏赐用的特制钱。按清代典制,每年腊月负责铸造宫钱的官局部门都要把一批精铸的宫钱送入皇宫,以备御用。
以上几大品种便是翻砂铸造的古钱币中,几种较难收集的品种。其价格也要远高于普通流通行用的钱币,它们历来为广大泉友们所追捧,像雕母这种等级的古钱币是很多收藏者终其一生的追求。
总之,泉海无涯,多上手真品,勤学好问,须每位泉友时时谨记~
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幕——满清王朝,它的钱制有何特点?
在长达三千年的中华铸币历史中,铜钱是如何被加工铸造的?
古代铜钱的钱文读法有哪些?分别有哪些面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