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铸造工艺 >> 铸造工艺发展 >> 王者归来看280件套青铜器珍品在
三湘都市报12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吴岱霞通讯员吴小燕视频剪辑实习生刘蕾吴玥)它们是青铜,也是王者。12月30日上午10时,原创大展“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荟萃了件(套)青铜器珍品,既有中国国家博物馆众多宝藏,也有湖南省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典藏青铜瑰宝。青铜器是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中可以窥见商周青铜器的庄重典雅,以及汉至明清青铜器的传承和变化。这些展品将向观众展示出中国古代伟大的青铜文明史。
青铜时代是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时代
策展人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袁建平介绍,展览以“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为题,从“王的时代”“国之大事”“庙堂之下”“古典余辉”四部分着手,诠释青铜在王政、国事、贵族生活及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凸显青铜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青铜器看上去与当下人们的生活似无关系,但是作为文化象征,青铜早已沉淀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比如对于青铜器的尊崇凝结于我们的汉语之中:一言九鼎、加官进爵、钟鸣鼎食……尊奉祖先、敬畏天地的文化基因,依然在我们血液中流淌。
中国青铜时代是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青铜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器体庄重古雅,器形千姿百态,纹饰奇谲瑰丽。尤为重要的是,青铜器的铭文笔法雄奇,结体严正,记载了天子祭祀、赐土封王、诸侯交往、开疆扩土等国家大事,正与文献典籍相互印证。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青铜器直接应用于礼制、参与国家政治的状况:古人以青铜器祭祀祖先神灵,构建礼乐制度,区别尊卑贵贱,并以青铜兵器强力维持秩序。青铜器见证了中华文明之初的秩序大构建,也奠定了此后三千年中国皇权社会的礼制根基。
青铜时代之后,青铜器及其代表的宗法、礼乐文化依然在中国社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青铜铸造工艺继续向前发展。自汉至唐,青铜器延展了日用功能,同时广泛地运用了镶嵌工艺、大小焊等新技术,并紧随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思潮,发展出新特征。
宋元明清都曾再现“三代”的礼乐制度,朝廷大量铸造仿古铜器,完备祭祀制度,又结合“胆铜法”炼铜、珐琅等新工艺铸造轻巧美观的新型青铜器,将造型艺术、生活实用、时代理念融入到青铜精品之中,推动青铜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别看我萌萌哒,我身份可尊贵着呢
本次展览除了能看到“铙王”、皿方罍等重器,还有“骨骼清奇”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各种动物造形的小伙伴。
镂空人面纹青铜钺[yuè],商代晚期,长31.8厘米,宽35.7厘米,年出土于山东益都苏埠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青铜钺形体巨大,两面均透雕呲着牙,瞪着大眼的人面形,眉、目、耳、鼻、口均突起。别看这件青铜酷似萌萌哒表情包,但是它的身份却很尊贵。
钺由斧发展而来,古籍中有“钺,大斧也,一名天戉”的记载。青铜钺在先秦时期具有重要礼制意义,是具有权杖一类性质的兵器。商周时期,青铜钺一直是权威和武力的象征,只有高级贵族才能够随葬。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用途:用于军事活动时,作为兵器象征军事统率权;用于礼仪活动时,也有仪仗的作用。
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距今已有至年历史。该遗址的发掘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文物中,青铜面具及立人堪称一股“清流”,不仅“骨骼清奇”,而且带有神秘的穿越感。
来自西汉的彩绘雁鱼青铜釭[gāng]灯,高52.5厘米,长33厘米,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已较多摆脱礼器等功用约束,而广泛作为陈设实用的器物。正因为此,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有着极大的造型创作自由,并立足于实用价值的设计构思。
雁鱼釭灯堪称反映那一时代背景下的翘楚之作。这件雁鱼釭灯由雁首及长颈、雁身及雁足、灯盘、灯罩四部分组合而成,表面施以彩绘,勾画出翎羽、鳞片等。釭灯通过调整灯罩来控制亮度和光照角度,烟尘则通过雁首及长颈引入雁身,溶于水中。雁鱼釭灯既美观又实用,是造型艺术和实用功能完美统一的青铜器佳作。
(“敕庙”牛形铜灯。)
(胡人牵马青铜俑。)
观展方式:观众请登录湖南省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