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铸造工艺 >> 铸造工艺前景 >> 我们俗称的景泰蓝的学名是什么
景泰蓝,这一中国传统工艺品,它的学名是铜胎掐丝珐琅,也叫金属胎嵌搪瓷。
那么,它是如何诞生的?它又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读一下景泰蓝的历史和艺术。
景泰蓝的前身是金属胎嵌珐琅,这种工艺最早起源于古代近东地区,后传入东罗马帝国,再由西亚、中亚等地的商人带入中国。元代时,中国已经掌握了铸铜、瓷器、琉璃等技术,为景泰蓝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元代存世的景泰蓝器物十分罕见,多以缠枝莲为主题纹饰,釉色透明如水晶。景泰蓝在明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在景泰年间(-),因为当时的皇帝朱祁钰(景泰帝)对铜器制作十分热衷,大力支持和推广景泰蓝工艺。景泰蓝因此得名,并以天蓝色为主要釉色,色彩鲜艳夺目。明代景泰蓝器物多以仿古青铜器为造型,纹样大方又不失变化,款识刚劲有力。
清代时,景泰蓝工艺继续完善和提高,胎体制作更加轻薄,掐丝更加细腻,图案更加繁杂多样,镀金更加均匀。清代景泰蓝器物多以花鸟、人物、山水等为主题纹饰,风格优雅华贵。民国时期,景泰蓝工艺受到了社会动荡的影响,总体水平下降,但仍有少数老师傅坚持传承和创新。新中国成立后,景泰蓝工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新的品种和风格。
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药、烧蓝、磨光、镀金等七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巧和细致的耐心。景泰蓝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胎骨厚重坚实:景泰蓝以紫铜或青铜为胎体,经过打胎或铸造而成,形态各异,有瓶、盘、盆、罐、壶、香炉等多种器型。
掏丝整齐匀称:景泰蓝用扁铜丝掐制出各种图案花纹,并焊接在铜胎上,形成分割釉料的小格子。掐丝的线条要求平直流畅,间距要求均匀一致,与胎体要求紧密贴合。
釉色润泽鲜明:景泰蓝用珐琅釉料填充掐丝的空格,经过高温烧熔而成。珐琅釉料是用铅丹、硼酸盐、玻璃粉等原料化合熔制而成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泽物质,加上不同的氧化金属,就变成不同颜色的珐琅。景泰蓝的釉色非常多种,最常用的是天蓝、宝蓝、红、浅绿、深绿、白、葡萄紫、紫红、翠蓝等几种颜色。
镀金灿烂光亮:景泰蓝在磨光后,还要经过酸洗、去污、沙亮等处理,然后放入镀金液中,用通电手续,让黄金贴附在没有上釉药的金属胎身上。镀金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金属胎身腐蚀生锈,也是为了增加器物的光亮和华贵感。
可以说,景泰蓝是一种集多种工艺于一体的艺术品,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审美。景泰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的民族宝藏。
这就是今天为您带来的关于景泰蓝的历史和艺术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