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

历史小知识北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一些重要

发布时间:2022/9/29 1:01:30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历史小知识:北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一些重要手工业部门的发展

文/心尔历史

北宋农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一些重要手工业部门的发展。纺织业是同农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手工业部门。桑、麻生产的发展,为纺织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许多地区的农民都把织作丝、麻作为家庭副业苦心经营。广大农民既需要织作丝、麻以交纳租税,又需要纺织这项家庭副业的收入补助生活。所以,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纺织业,仍然在当时纺织业中占据主要的位置。许多官僚地主和寺院也经营纺织业。官府还设有专门的作坊,从事各种绢帛和丝织品的生产。北宋政府在都城设绫锦院,征调四川等各地手艺精湛的工匠到绫锦院织作锦、罗、绉、縠、绫、绝等髙级丝织品,以供皇室及中央政府的需要。绫锦院曾发展到拥有张织机的规模。在许多州、府则设立场院或场务,从事官府所需织物的织作。在许多地区,还出现拥有数张织机,雇工织作的“机户”。在江南还出现了一些主要从事纺织业生产的城镇。

欧阳修曾用“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婺州东阳县城(今浙江东阳)丝织业繁盛的景象。纺织业有丝织和麻织两大种类。河北、东京(主要今山东省)、四川、东南地区的两浙和江东西路,是北宋丝织品生产最发达的地区。麻织业以广西和川陕一带最为突出。丝织业是北宋最重要的纺织手工业。每年织作的数额十分庞大。仅从政府赋税收人的绢帛看,北宋元祐初年(10%)为万匹,超过唐代收入最髙年份(唐玄宗年间)岁入余万匹的3倍。这除了北宋王朝压榨比唐朝政府更为残酷这一因素外,也多少可以反映出北宋丝织品生产数量超过了盛唐时期。北宋丝织品不仅数量超过前代,质量也有提高。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评论说:“唐绢粗而厚,宋绢细而薄”。从“粗而厚”到“细而薄”,反映了宋代丝织品技术上的一个突破。在北宋的丝织技术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刺绣工艺的精巧和刻丝技术的创造。

董其昌说,宋人的刺绣,针线细密,“设色精妙,光彩溢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嚷唼之态”。不仅色泽艳丽,且有立体感,人物、花鸟皆栩栩如生。刻丝是北宋出现的一种新工艺。这种工艺织作的丝织品,花纹图案凝空而视,犹如经过雕镂而就,故名刻丝。刻丝以定州最为著名,据说一件妇女的衣裳,要用一年工夫才能制成,可见工艺之精细。宋绣和刻丝,在中国丝织手工艺史上都占有突出的地位。除了丝织与麻织两大部类外,棉纺织业在北宋时的发展也引人注目。海南岛的黎族人民,很早就掌握了植棉和织作棉布(吉贝布)的技术。黎族妇女从小就都学会织作棉布。北宋时,黎族人民织作的一种木棉巾,上面有细字杂花卉,十分工巧,深受赞誉。在北宋时,棉织技术已经渡海传入闽广许多地区,许多农户也都植棉织作吉贝布。制瓷业是北宋光彩夺目的另一个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北宋的瓷窑,最著名的有汝窑(在河南临汝)、官窑(在河南陈留)、钧窑(在河南禹县)、定窑(在河北曲阳这几个瓷窑,在后代都被称力宋代的名窑。耀州窑(在今陕西铜川)、景德镇窑(在今江西景德镇)、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也都是北宋重要的瓷窑。除了这些著名瓷窑外,还有许多规模较小的瓷窑遍布南北各地。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北宋制瓷业的重心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北方的名窑,都有自己的独特风袼为后世所称道。有些名窑还因为对其他瓷窑产生巨大影响,形成别具一格的瓷窑体系。定窑创于唐代,盛于北宋。制品以白瓷主为,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装饰技术精巧,能用印花、刻花、划花三种不同技法,使瓷器呈现各种花纹和图案。所烧的白瓷质白如粉,胎薄且轻,又称粉定或白定。其印花白瓷的图案工整严谨,为宋代印花白瓷的珍品,对南北瓷窑都有较大影响。

定窑的工匠在北宋中期所创造的覆烧工艺,可以充分利用窑炉空间,降低生产成本,后来也为其他瓷窑所采用。受定窑影响而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有山西的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窗及四川的彭县窑等,形成一个颇有影响的定窑体系。耀州窑也创于唐代,宋初受余姚越窑的影响烧制刻花青瓷,所制青瓷有“越器”之称。但耀州窑的青瓷在学习越窑青瓷的基础上又有独创,风格已不同于越窑。耀州窑的制品以刻花青瓷为主,也兼烧印花青瓷。刻花青瓷以刻花犀利洒脱而闻名,制品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称。所烧制的器物以生活实用的碗、盘为主,也有瓶、罐、壶、盆、炉、香薰、盏托、钵、注子、注碗等器物。器形之多,为北宋其他瓷窑所少见。仿耀州窑风格的瓷窑,有河南的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还有广州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等等,形成一个别具一格的瓷窑体系。钧窑兴起于北宋时期。

它同耀州窑一样,属于北方青瓷系统,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使用的乳浊釉中含有少量的铜,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像是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有别于其他青瓷,近于蓝色。钧窑的青瓷在青瓷工艺中有创新和突破,北宋末年进入鼎盛时期,曾烧制贵重瓷器供北宋宫廷享用。在北宋时期,钧窑的影响还只限于河南境内少数瓷窑,还没有形成为大的瓷窑体系。磁州窑创建于北宋时期。它同耀州窑一样,产品以民用瓷器为主,但又不像耀州窑那样以青瓷见长。它继承了唐代民用瓷窑的特点,产品种类繁多,既烧白瓷,也兼烧黑瓷、花瓷、青瓷等等,以富有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在宋瓷中别具一格。其中的瓷枕画面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小景,富有生活意趣与幽默感。其高挡瓷有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瓷器,技艺也很高超。这种釉下彩画,是元代著名的青花瓷器的先河。磁州窑的风格,对北方的河北、河南、山西的一些瓷窑都有影响,也形成一大瓷窑体系。

北宋时北方的名窑,还有汝窑和官窑。宋代的记载有名窑以“汝窑为魁”的说法。这是因为汝窑在北宋后期主要是为宋朝宫廷制作髙档青瓷,在釉料方面不计工本,据说还以玛瑙作为釉料,制作数量不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汝窑的青瓷,以淡天青为基本色调,在宋代青瓷中别具一格。官窑是北宋末年为宋徽宗享受的需要而创建,烧制瓷器呈粉青色,“釉色莖澈”,也很精美。这两个瓷窑因为产品多为宫廷所垄断,对其他瓷窑没有产生像定窑等名窑那样的影响,也没有形成独特的瓷窑体系。南方的瓷窑,以景德镇窑最为著名。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真宗景德年间(—)才改名景德镇。这里烧制的瓷器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称为青白瓷,又称为“影青”。这种青白瓷不仅风格独特,而且质量远远超过唐代负有盛名的越窗,釉质如玉,制品几乎具备与玉器无别的质地。

景德镇的青白瓷在北宋时大量生产,并对江西、福建、广东的许多瓷窑产生影响,在江南也很快成为一大瓷窑体系。北宋时期的制瓷业,不仅瓷窑众多,分布范围广,有独特风格的名窑迭兴,在制瓷工艺上有很多创新,而且从造型、装饰和釉色各个方面都符合审美的要求,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有的色泽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图案有的工整严谨,有的犀利潇洒。这些唐、五代所不曾有的新的仪态和风范,为陶瓷美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成了后世陶瓷业长期追仿的榜样,至今仍为人们所倾倒。矿冶业也是北宋手工业中呈现异彩的一个部门。煤(石炭)的开采,在北宋矿冶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当时煤已经被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宋人记载说,都城开封数百万家,都依靠煤作燃料。河东(今山西)家家都烧石炭。煤还被应用于冶铁、炼铜等方面。这一切,使得煤的需要量大大增加,采煤业也迅速发展。

河东已出现一些专门以挖石炭为生的民户。采煤的技术在北宋也有显著进步。年在河南鹤壁市所发现的北宋晚期煤矿遗址,四条较长的开掘巷道总长达余米,说明这个矿的开采规模已经相当大。从这个遗址可以看出,当时已运用了先内后外逐步撤退的“跳格式”的采掘方法,还有排水的水井和木制辘轳,可见采煤技术已相当先进。北宋的冶炼技术也达到相当水平。由于用煤作燃料,冶炼的质量提高了。据苏轼说,徐州利国监在北宋中期用煤炼钢,所铸造的兵器“犀利胜常”。沈括则记载磁州锻坊能练一种“纯钢”,“百炼不耗”。信州(今江西上饶)铅山的冶铜工匠用“胆”(即硫酸铜)炼铜,又采用近代化学中“置换反应”的原理,用“胆”浸铁成铜,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先进的冶炼技术。四川井盐开采中所出现的“筒井”(又称“卓筒”),也是北宋采矿技术的一大新成就。

这种“筒井”是用一种圆形的刃凿出数十丈深的井,井口却只有碗口大小,在井里安上首屠衔接的去节巨竹,再装上用较小的竹筒做成的唧筒,把咸泉吸到地面。在这种“筒井”技术出现后20余年,仅四川陵井一地,盐井就从数井发展到数百井,可见新技术的出现对井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北宋的造船业比前代也有较大发展。船有内河航船及海船之分。虔州(今江西赣州)、吉州(江西吉安)、楚州(江苏淮安)、潭州(湖南长沙)、鼎州(湖南常德)、斜谷(陕西眉县)及明州(浙江宁波)、温州、台州(浙江临海)等沿河、沿海之地,都有官府的造船务。浙江、福建民间也打造海船。内河的航船,可以从现存宋人名画《清明上河图》看到具体的形象。民间打造的海船长十余丈,可以载石粟在大海上航行,每船的篙师、水手有60人。北宋末年,朝廷为派使臣到高丽所造的“神舟”,据说比石海船还要大3倍。

没有高超的造船技术,要造出这样大型的海船是不可能的。刻印书业是北宋新兴的一个手工业部门。当时不仅官府大量刻印书籍,也有民间私人书坊。京城的国子监是官府刻印书籍的中心,所刻印的书称为“监本”。据国子监官员说,从宋初到宋真宗景德二年()的四十多年中,国子监的书板从不到0块增加到10多万块。可见北宋刻印书业的发展异常迅速。同刻印书业息息相关的造纸业,在北宋时也有新的发展。据北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记载:四川多以麻造纸,有玉屑、屑骨之号。江浙多以嫩竹造纸,北方以桑皮造纸,剡溪以藤造纸,海边的人以苔造纸,浙江人还用稻草和麦茎造纸。

各种不同的原料,造出了各种不同质量和用途的纸张,可谓品种繁多。安徽的宣纸,杭州的“油拳”,池州的“茧纸”,越州的藤纸、竹纸,四川的广都纸等等品种,在北宋时都享有盛名。其中的竹纸,是北宋的新产品。苏轼《东坡志林》说:“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这种竹纸刚出现时,虽然纸质较差,着手便裂,但却因为它一碰即裂,不能再粘贴,用来书写秘密信件,他人不敢私自拆开,士大夫纷纷使用。用稻草和麦茎作原料造纸,也是北宋的首创。这种纸虽然质量较差,但成本低,原料来源多,适于一般老百姓使用,也是当时造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反映。纸的生产规模也很大。仅潭州一地,宋初每年调发纸万余幅,产量之大可以想见。上述各个手工业部门发展的情况表明,北宋手工业确实是一派繁花争艳的景象。这种景象的出现,是广大手工业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卓越的创造能力。

好了,这次小编就先分享到这里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评论。文章为原作者内容,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9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