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铸造工艺 >> 铸造工艺优势 >> 顺治通宝五大版别的区别,让你一次性了解顺
今天分享一下清代钱币的收藏,首先分享一下顺治通宝五大版别的区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顺治五式,顺治皇帝作为满清王朝入关后的第1个皇帝,其在位期间为了稳定经济前后进行了5次的改革,最终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确立了清代货币的基本体系,著名的顺治五式,就是随着这5次改革同时产生,并且闻名于世的,下面就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顺治五式的特点。
首先是顺治一式光背式,又名顺治仿古式,是顺治时期仿照明朝钱币的形制铸造的钱币,也是顺治五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类,始铸于顺治元年也就是年,在当年清军占领北京之后,如此同时在货币发行上大量的采用了明代遗留下来的旧的机构,工匠和钱币的铸造工艺,所以在当时所铸造的顺治通宝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钱的风格,而由中央的工部和户部主持造币,而地方铸币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所以没有出现像明代钱币那样背文记地钱,均是由中央局铸造的光背钱,钱体正面钱文为顺治通宝背面为光背。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下顺治二式,背汉字记局式,是继顺治一式之后第2类是顺治钱的形制,始铸于顺治二年停于顺治9年,也就是年到年,其形式类似于唐代的会昌开元,钱体正面为顺治通宝四字,钱背有一个单一的汉字,有穿上的,有穿右的,又有穿左的一共有三类,记载起铸钱的钱局,据记载顺治时期全国先后有23个铸钱局开始了铸造单字的记局钱,可是从现存顺治钱的实物来看,仅发现了工,户,蓟,宣,云,延,原,同,阳,河,临,东,浙,宁,昌,福,荆,襄,新共十九局,而根据古籍所记载的陕西省的陕字,江西省的江字,广东省的广字以及湖广省等铸钱局的顺治钱至今没有见到实物,如果有幸遇到,千万不要错过。
顺治第三式又名顺治一厘式,是继顺治第一式,二式之后铸造的第3类顺治钱,顺治10年7月各省,镇钱局开始特征铸造单字记局钱,开始铸造顺治背一厘钱,每文重一钱二分五厘,较背单字钱制作更加的精良,背文有穿右,本省记局汉字与穿左一厘组成,由于一厘二字取折银一里之意,可直接与官银兑换,故称其为计银一厘式,简称一厘式,据史料记载顺治一厘式共有19个钱局开铸,分别有户一厘,蓟一厘,宣一厘,云一厘,延一厘,原一厘,同一厘,阳一厘,河一厘,临一厘,东一厘,浙一厘,宁一厘,昌一厘,福一厘,荆一厘,襄一厘,除了荆一厘和云一厘未见到实物外,其余各局铸币均不难见到。
顺治第四式,又名顺治背满文式,顺治14年中央责令各省,镇钱局停铸各类的顺治旧钱,由户部宝泉局和工部的宝源局开始铸造新的钱币品种,即顺治通宝的背满文宝泉,宝源钱,每文增至一钱四分,铜制金黄,径大精美,俗称大制钱,此次的改制完全脱离了明代体系,而确立了清代的制钱的风格,完成了从形制上仿照明代钱币制钱,铸造真正意义上的清代钱币的转化过程,在整个中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顺治满文式,虽然只是户部和工部二局铸造,但是铸造的数量非常巨大,所需要的铜主要是来自明代以及顺治旧式钱币回炉改铸,所以在存世的顺治钱中,背宝泉和背宝源的顺治通宝尤其的多。
最后讲一下顺治的第五式,又名顺治背满汉文式,顺治17年户部批准14个地方铸币局,按照顺治四式的规格重新的开始铸造新钱,其背文有本省满文局称和汉文局称组成,故名满汉文式,分别有满汉文同,福,临,东,江,宣,原,蓟,昌,河,宁,浙,陕,密字,其中福建省的福字和密云局的密字未见到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