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铸造工艺 >> 铸造工艺市场 >> 我国古钱币的铸造工艺发展史
我国古代钱币铸造是青铜冶铸技术的延伸发展而来,遵循货币需要和铸造量的需要,先后发展为范铸法,叠铸法,母钱翻砂法和机制法,范铸法里的范就是人们常说的模具,秦以前先由阳文范模,翻铸阴文泥范,再由阴文泥子范采用竖式平板浇筑方式而成,早期为陶泥范,中期为石范,晚期为金属范。
空首布为代表的布币多为单块陶范,刀币多数为陶范,个别为石范,蚁鼻钱均为铜范,圜钱同时有陶范,石范和铜范,秦半两和战半两都采用铜范上开口浇铸,并且基于效率的提升,从直流发展到分流浇铸,确保一次可以浇铸更多钱币,出土资料表明叠铸法工艺起源于汉初的榆荚半两,广泛应用是在王莽的新朝时期,先北郊郭家村烘范窑出土八型腔大泉五十数百叠,一叠46层,23盒,一次可以浇筑枚铜钱,充分利用了榫卯结构组成套盒。
一块母范就可以范铸出无数相同的子范,然后两两扣合,泉币往往都为4个,6个或8个每范,布币多为二个或四个每范,天凤元年即公元14年王莽的第四次货币改革所采用的叠铸法,成为官炉铸钱的主要手段,发展到六朝时期的萧梁时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背分范的情况,一版四模,一版八模数量巨大。
母钱翻沙法就是用雕刻好的母钱取代母范,在木框固定好包含有型砂的砂箱内作为印范工具,形成印好印文的子范砂型,这一过程母钱取代了以往阳文批量制作阴文子范的过程,由于母钱可以反复使用,加之砂箱可以批量制造灵活的设计沙箱内,一次可以印好的子钱数量,所以效率得到更大的提升。
就现有资料来看,我国古代翻砂工艺最迟可以追溯到北朝时期,北魏的永安五铢钱出现了移范现象,已清楚地呈现翻砂工艺特征,这种特征无论是范铸法还是叠范法都是无法产生的,还有出土的北周的五行大布钱数树,以及宝鸡发现的唐朝乾元重宝钱树,均证明翻砂法的使用,母钱翻砂法在宋代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这一制方法一直延续到清末,中国近代工业是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产物,效仿于西方的机器大工业,中国古老的翻砂工艺更多应用于工业铸件,机器冲压的方法制造钱币在清末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这种方法制造的钱币称为机制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