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

中国建筑工业化的推动者

发布时间:2022/12/3 16:09:50   
北京白癜风怎么治 http://m.39.net/pf/a_4573539.html

季兆桐与建筑行业已结缘半个多世纪,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他凭借在预铸工法上的造诣,推动了世界建筑业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从美国、新加坡到东南亚,他用预铸工法打造的建筑数不胜数。作为一名华人,能造福祖国的人民始终是他心中的梦想。多年来,他为把全预铸工法推向中国而奔走呼号,在他的努力下,目前已经初见成效。未来,他仍将为实现中国建筑的工业化、造福人类而砥砺前行。

苦心钻研,成就全预铸领域专家

年,正值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时期,季兆桐在贵州桐梓这个临时避难所降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年幼的他也不得不跟随大人一起颠沛流离。他们先是从桐梓搬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又举家迁往南京,不久后又辗转去了上海和香港,直到年抵达台湾,生活才开始安定下来。

季兆桐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他勤奋好学,从北师附小5年级一路读完中学,并顺利考入中原理工大学,进入了他钟爱的土木工程系,为他后来成为一代预铸工法建筑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他以土木工程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之后服了两年兵役。退役后,便与吴闻雁女士订了婚,之后两人一起前往美国念书。季兆桐进入了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研究院土木工程系攻读硕士,专攻结构工程。

两年后,他如愿拿到硕士学位,结婚成家,并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著名的建筑工程事务所(BllenteClauseEngineeringArchitects)担任结构设计工程师。这是一家多元化的专业设计公司,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建筑、土木、工程桥梁等。在这里,季兆桐所学的建筑工程理论有了用武之地,他也领会到结构设计的精髓,受益匪浅。

但这些很快就不能满足他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年,他放弃了优厚的工作待遇,前往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他边读书,边做研究,边做助教,也正是那时,他将“预铸工法”确立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相较于传统建筑工艺,全预铸工法不仅可以缩短工期,更可以节省用料。但彼时的混凝土预铸工法主要采用蒸汽养护技术,高温低、传导差(只能传导30%的热量),而且蒸汽对施工环境和机械设备都存在不利影响,因此仍有不少缺陷亟待改进。针对这一技术短板,季兆桐研究出用电阻丝进行预铸混凝土养护新技术。电阻丝养护法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混凝土预铸件的强度、构件与钢筋间的握附力,还可以不再用水汽蒸腾。他的研究结果让全行业都振奋不已,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预铸混凝土”更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个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让他很快收到了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市中西预铸工程公司(MidwestPrecastCompany)的工作邀约,于是他以结构工程师的身份开启了全新事业。

当时水泥预铸工法正在美国大力推行,季兆桐所在的公司在肯特市承揽到多个公寓楼项目,这给了他大展拳脚的机会。从项目设计、生产吊装到交付使用,都由他亲自主持完成,他优秀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得到了公司和客户的高度赞赏。

工作之余,他应肯特州立大学(KentStateUniversity)建筑系之邀担任讲师,主讲结构设计。他的名声逐渐传开,许多从台湾地区赴美留学的建筑人才慕名前来拜他为师。后来这些学生也都事业有成,其中蔡正义、卜建平等还成为台湾的著名建筑师。

年,季兆桐进入CMC公司(ConcreteMasonryCompany)任职,负责市场推广和工程规划工作。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汽车已经成为家庭必需品,停车场稀缺问题随之而来,为了解决停车难题,美国掀起了建造停车场热潮。如何能快速且低成本建造停车场,成为每个投资商最关心的问题。而季兆桐的“人造地”理念和全预铸设计,无疑是这类工程的最佳解决方案。

年,季兆桐接下了开发商Ruhlun的一个大型预铸停车场的设计工作,并凭借出色的设计和施工赢得了客户的赞誉,他也一跃成为全预铸工法领域知名的年轻设计师。此后,全预铸停车场的设计订单如雪花般飞来,令季兆桐应接不暇。在当时全美的建筑师都对一些关键性技术处理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季兆桐却能独当一面,独立完成了多个大型工程项目,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很快成为这一细分领域的专家。

后来,季兆桐撰写出版了《预铸停车场设计手册》,毫不吝惜地分享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这本书的出版,立即成为“圣经”般的读物,他提出的很多设计理念都被美国的设计师作为参考对象,甚至直接被“照抄”,他的设计图样也被业界视为经典标准。令他骄傲的是,直到现在,美国所有的预铸停车场设计都和他原来的设计大同小异。

在预铸停车场设计领域的卓尔不群,让季兆桐对事业有了更高的追求。不久后,他自立门户,创办了实佳工程顾问公司(StructuralSystemConsultant),由此踏上了全预铸事业的新征途。

转战狮城,开创无数工程先河

就在季兆桐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在年旧金山召开的一场国际学术会议上,他偶遇了闻名世界的土木工程结构大师林同炎,他没有料到,正是这次相识改变了他今后的事业轨迹。

林同炎极其欣赏季兆桐的才华,带他到自己公司参观。两人相谈甚欢,于是他向季兆桐发出邀请,希望对方能帮忙打理自己在新加坡的一家事务所(T.Y.LinSEA)。

彼时新加坡与美国的生活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但能和林同炎成为工作伙伴实属自己的荣幸,加上自己和太太更习惯华人的生活方式,经过深思熟虑,季兆桐接受了林同炎的邀请,于年携家人搬至新加坡。

当时T.Y.LinSEA刚刚与当地的另一家公司Steam合作成立,并与Steam共用办公场所。公司只有七八个人,季兆桐加入后担任总经理兼市场推广。林同炎是预应力混凝土理论及设计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和世界闻名的土木工程结构大师,Steam希望林同炎的T.Y.LinSEA公司能配合自己的工程。起初T.Y.LinSEA只接Steam的工程,随着季兆桐在当地人脉资源的拓展,他结识了很多当地的建筑师,出于对他的信任,这些建筑师直接将工程交给他来做。由此公司的业务逐渐增多,后来季兆桐决定把公司从Steam独立出来,自己另接业务。

接下来的几年里,在季兆桐的经营下,新加坡分公司的业务如日方升。但因为美国总公司计划重组,加之他对继续推广预铸工法念念不忘,最终他还是选择自立门户。

年,季兆桐在新加坡创建季氏设计顾问公司(ChiAssociate,季氏科技的前身),同时为了大规模生产中空预铸预应力楼板,还成立了实班达预铸混凝土公司(SpandeckEngineering)。从此,他全身心投入到推广预铸工法中去,致力于为花园城市的建设贡献一己之力。而彼时,新加坡恰逢建筑行业高速发展时期,新加坡建设局(HDB)也大力支持并推动预铸建筑,季氏科技的创立可谓正当其时。

公司成立后承接到的第一个项目是新加坡Stamford水渠盖板,这条水渠宽12米,政府觉得它直接穿过城市不经济,希望用预铸板遮盖起来,在上面建一条人行大道,将其建成一个休闲区域。新加坡政府找到季兆桐,季兆桐也不负众望,设计出了一个完美的方案,用中空预铸预应力板做了很长的水沟盖,既美化了环境,也消除了污染,可谓一举两得。

此后,公司又承接了多个项目,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则是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第二搭客大厦项目,这在当时的新加坡是首屈一指的重大工程。季氏科技能顺利拿下,足以反映其超强的设计能力与雄厚的建造实力。这个工程的总工期只有24个月,而快速高效正是预铸工法的优势所在。为了节省运输时间,季兆桐首次在工地直接设立临时预铸混凝土工厂,整个工程所需的32万平方米中空楼板全部现场制造。他们还为这个项目量身定制了0.米厚、2.4米宽、14.2米长的超级中空板,一举刷新当时中空板长度的世界纪录。季氏科技也凭借此项目而荣获新加坡建筑业发展局“最佳易建设计奖”。

当时新加坡正为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而开发大量民宅,传统工法存在诸多缺点,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屋局开始考虑工业化,并派了很多人到澳洲参观用预铸工法盖的公寓。季兆桐得知消息后,就开始为设计这些公寓而精心筹备。经过和建屋局的数次沟通,最终说服了对方,设计了用预铸工法建造的组屋,大获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由季氏科技设计施工的加冷民宅工程是新加坡第一个采用全预铸卫生间整体成型技术的项目。针对这一项目,季兆桐开创性地采用了4层楼高的超长串烧柱,超长串烧柱不仅经济、高效,而且有效解决了三向钢筋不断的抗震节点问题。在这个项目中,16层高楼只用了4根超长串烧柱实现支撑,而且如此庞大的工程在两个月内就完成了设计和施工,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新加坡兀兰的工业大楼也是季氏科技承揽的另一个标杆项目。设计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货物到达后,如何快捷方便地运输到楼上。针对这一难题,季兆桐用全预铸的方式巧妙设计了多层车道,货车可以直接开到每一层停到各家门口直接卸货,这一设计完美地解决了运输问题。

此外,在拥有16层楼、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新加坡地铁大型商业办公中心裙房项目中,季氏科技不但全部用预铸工法,更是创造了长15米、重29吨的预制柱纪录,仅个工作日就完成了施工。

而在季氏科技承接的民宅中,蔡厝港居民住宅区有多个住宿单位,建筑规模多达10万平方米,季兆桐专门设计了两栋20层和两栋16层楼的建筑,全部用预铸工法建造。另外,在电子转换站、学校等项目中,季氏科技也都运用预铸工法出色地完成。

季氏科技创立以后,为新加坡的建筑工程行业发展做了巨大贡献,为此也赢得了“最佳建筑设计奖”(CIDBBestBuildableDesignAwards)等多个奖项,成为新加坡建筑行业的一张名片。

拓展版图,铸造精品工程创誉海外

在新加坡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季氏科技的名号也开始扬名海外。

年,台湾汤臣集团计划在台北三重区建造一个办公、厂房两用的工业城,于是派一位建筑师到新加坡考察。那位建筑师参观了樟宜机场后,被季氏科技预铸工法的快速高效和卓越品质所折服,于是邀请季氏科技为汤臣的项目做设计和施工。

整个项目共有10栋楼,总建筑面积高达24万平方米,工期却仅有30个月。为了节省时间,季氏科技花了60天把汤臣原来的厂房改造为生产基地,此举节约了许多运输时间及费用。同时还从新加坡将2.2米宽的中空楼板运至台湾。在两条线的通力配合下,季氏科技仅用12个月就交付了工程,令台湾业内震惊。

汤臣工程完工后,如何将这些机器再利用成为摆在季兆桐面前的难题。经过一番考察,最后他在台湾中部的南投县找到一块平方米的工业用地,于是将其整平后建立了自己的工厂,把机器搬运过去,就此扎根于南投。

工厂建好后,他们开始招兵买马,在台湾市场开疆拓土。很快,便承医院职工住宅大楼以及南港展览馆等项目。其中,在南港展览馆项目中,季氏科技采用了跨距9米、厚度仅为毫米的中空预应力楼板,来承受每平方米5吨的荷载量。起初有人对预铸构件的承载力产生怀疑,但当重达吨的大型吊车开上屋顶做钢架施工时,所有的怀疑都被打消。这个工程也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季氏预铸构件巨大的承载力。

紧接着,季氏科技又迎来了继续拓展世界版图的机会。

年,新加坡政府计划在印度尼西亚巴丹岛投资6亿新元建设工业园区,出于对季氏科技的信任,指定由它来承建其中的10座工业园,而且要在5个月内完工。面对这一关乎国家荣誉且时间紧迫的任务,季兆桐依然从容不迫,他将中空楼板从新加坡运抵巴丹岛,用时3个月就建造了一家全预铸工厂,并在约定时间内顺利完工。当年8月,在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与前印尼总统苏哈托的共同见证下,两国如期在这座新工厂签署了合作协议,季氏科技再次为国家争得荣誉。

季氏科技承揽的另外一个享誉世界的项目是马来西亚KILA国际机场停车场,这个项目多达个车位,是当时马来西亚最大的全预铸工程,这一工程完工后被评选为“世界最佳停车场”。

此后,季氏科技还承建了多个马来西亚的大型住宅项目,并在柔佛州投资建立了第四家预铸工厂,其世界版图再下一城。

心系祖国,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建筑工业化

尽管在美国、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季兆桐的全预铸工法都得到了广泛推行和高度认可,但中国大陆却是一个市场空白。因此将预铸工法推向中国大陆,并造福社会和百姓成为季兆桐的一个心愿。

年,他终于等到了去大陆交流预铸工法的机会,便趁机将这种先进、高效、环保的建筑技术介绍给大陆同行。虽然预铸工法赢得了建筑师和工程师的认可,但在大陆毕竟还是新鲜事物,大家都没有亲眼见过。另外购房者也会对此心存顾虑,销售就会遇到问题。因此预铸工法要想在大陆得到推广,还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工作。

年,季兆桐又得以与北京城建的相关人员会面,他提出希望将一条中空预铸板生产线引入大陆,并将预铸工法传授给大陆同行。但因为需要得到监管部门的层层审批,因此这个愿望再次搁置。

年,当季兆桐得知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消息后,立即起草了一份《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建议书》发给中国的有关部门,他针对公共建筑增设抗震结构提出了五点建议,并表示季氏科技可免费向灾区提供两套预铸中空板设备和专业技术支持,为灾后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看来,地震后当地物资短缺、运输不畅,而有着运输便捷、建造快速、节省钢筋混凝土等优点的预铸工法大有用武之地,不仅能大大提升重建速度,而且能有效提高抗震能力。遗憾的是,他的建议书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但季兆桐并未就此放弃,而是继续为宣传推广预铸工法而奔走呼号。年,在珠海召开的混凝土学术年会上,他发表了《预制结构在中国现代建筑业可行性建议》的主题演讲,详细地介绍了预铸工法中蕴含的先进技术。在季兆桐看来,中国建筑使用大量钢筋水泥的传统工法已然落伍,而预铸工法则能做到高质高效、节能环保,提升建筑的质量水平。

他曾经算过一笔账,采用预应力钢绞线可省60%的钢材,采用中空预应楼板可省50%的混凝土材料,采用全预铸工法可节省%的木材,采用机械力省工省时,并可以大大提高工程品质,不仅经济,而且环保。

但他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国终将会步入建筑工业化阶段,他也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8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