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铸造工艺 >> 铸造工艺市场 >> 现有品相最完好的汉剑,铸造工艺复杂仅存一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汉唐二朝乃是其中翘楚,不仅军事实力强盛,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十分强大。说起来,这两个强大王朝在军事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别具一格又颇具代表性的武器,比如唐代有所向披靡的唐刀,汉朝则有锋利无比的汉剑,它们都是我国冷兵器时代最为重要的武器之一。留存至今的唐刀虽然不多,但也还能在国内部分博物馆一睹真容。然而遗留至今的汉剑则就少之又少,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汉剑要属“櫑具汉剑”,可惜的是,这一稀世珍宝却不幸流落海外,至今无法归国。
▲越王勾践剑说起来,中国的“剑”史非常久远——东周时期,列国征战不休,制造了大量刀剑,不过由于青铜脆性太大,所以只能铸造短剑,那时青铜剑堪称是战场近身搏杀利器,只有那些拥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才能佩剑出行。这一时期的青铜剑,通常刻有精美纹饰,其中一些精品更是做工复杂,比如“越王勾践剑”就被工匠精心锻造,镀铬以保千年不锈。可惜的是,这种防锈技术太过费时费力,实际应用很少,因此留存至今且未曾生锈的青铜剑少之又少。秦汉之际,剑的材质发生巨大改变,汉人摒弃脆性过大的青铜剑,选用各项性能较好的铁剑。
▲汉代公卿剧照剑乃古之圣品,至尊至贵,人神咸崇。汉朝时,佩戴宝剑的多为帝王文士,自汉高祖刘邦以赤霄宝剑怒斩白蛇起,每位汉朝帝王出席重要场合时都必须佩戴宝剑,以示身份尊贵。武帝独尊儒术后,文人以儒家思想中的“温良谦恭让”和“外圆内方”来诠释佩剑的合理性,文人佩剑是“藏”与“显”的象征,因而汉代文士出场时,身边也多佩有宝剑,入鞘朴实无华,出窍则锋芒毕露,尽显文人英气。
▲南越王墓出土汉剑(已严重锈蚀)虽然汉代铁剑在韧性与质量方面远远超出青铜剑,但和青铜剑一样,仍然极易腐蚀生锈,所以至今为止,博物馆中现存汉剑没有几把,比如上海博物馆中的玉具剑、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驳犀具剑。然而迄今存世保存最完好的汉代铁剑,却是保存于大英博物馆的櫑具剑,其装具、鞘柄和髹漆几乎原整无缺。这是一种加工工艺极为复杂的宝剑,铸造之时需要将生铁反覆加热、折叠锻打上百次,靠这种“百炼成钢”的工艺,才能锻造出最为精纯的宝剑。往往一位铸剑大师花费数十年,也只能铸就三把櫑具剑,因此櫑具剑的存世数量非常稀少。
▲大英博物馆所藏在汉代时,櫑具剑就已经非常出名,班固特意在《汉书·隽不疑传》提到:“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应勋曰:櫑具,木櫑首之剑,櫑落壮大也。”汉朝灭亡后,櫑具剑的铸造方法失传,因此“限量版”櫑具剑自然就成为各界争夺收藏的珍品。辗转到清朝,櫑具剑进入皇家府库并藏于圆明园,可惜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不幸被掠,随后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外景在大英博物馆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把宝剑保存完好,剑鞘、剑柄均为竹制,首、镡、櫑硕大夸张,装饰雕工精美,纹饰传神逼人,与《汉书》的记载完全相符,也是目前已知櫑具剑的唯一实例。遗憾的是,这样的国宝不仅流失海外,甚至没什么知道,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参考文献:
《汉书·隽不疑传》《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