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

国之重器,司母戊鼎,殷商时期的贵重青铜文

发布时间:2023/7/16 14:04:09   
白癜风的病因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0526/4394583.html

重器鸿宝,铸文明之厚重,粗犷豪迈的青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记载了社会各领域的背景和特征,展示了远古人民的文明与智慧。

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跌宕,青铜的气息依然厚重威严,向世人宣示着它们所处时代的特有魅力。

司母戊鼎(后母戊鼎),通高厘米,宽79厘米,长厘米,口、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整个鼎重.84公斤,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也是世界上罕见的贵重青铜文物。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大约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鼎腹长方形,下部微收,鼎上竖两只直耳,四根鼎足为圆柱形,鼎的形体非常大,可以做马槽,所以又叫马槽鼎或称司母戊大方鼎,但是这个青铜大鼎,为什么要以司母戊做名呢?司母戊这几个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原来,司母戊是刻在鼎腹内长壁上的铭文,鼎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而关于铭文的含义,学术界却有不同的解释。

大多数的意见倾向于,该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司为职司、官司、典司。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

还有一种解释是说,司通祠堂的祠,祠就是祭祀。

至于母戊,则推测为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据《甲骨卜辞》中记载,文丁的配偶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不明。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陈梦家认为,“母戊”可能是帝乙配偶,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司母戊鼎就是殷商晚期的器物。

还有人认为,“母戊”可能是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而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这样,大鼎就成了殷商前期的遗物。

不管这几种说法,哪个更接近历史真相,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司母戊鼎是商代的一种祭祀礼器。

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司母戊鼎正式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后经央视播出“司母戊”改为“后母戊”。

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而古代的“后”专指皇后,前后的“后”则是现在已经废除的“後”,因此“后母戊”的“后”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其意义相当于“伟大、受人尊敬”,“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

《司母戊鼎,还有多少未解之谜》的作者,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李维明指出,国家博物馆将“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是更名,不是正名。是“司”还是“后”,争议仍然存在!

司母戊鼎的鼎身为长方形,轮廓挺直,呈现出威严稳重的气势,鼎的周身有很多纹饰。鼎身的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还点缀以精巧的盘龙纹,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牛首,下为饕餮。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间含着一个人头,俗称虎咬人头纹,后经演变,成为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鼎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上,则饰以蝉纹。

整个鼎身上的纹饰均精致美观,工艺高超,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艺术研究价值,司母戊鼎可以看作是商代青铜文化的巅峰创造。

司母戊鼎的构造相当复杂,铸造时要先用土塑造泥模,然后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铜液。鼎身由八块范铸成,鼎底由四块范铸成,每个鼎足由三块范铸成,如此巨大的青铜鼎,要七八十个坩埚同时并熔,二三百人同时协作。

商代能够完成这样复杂的工艺,表明当时青铜冶铸工厂的规模已经相当大,并且具备了高度的组织和管理水平,经测定,司母戊鼎的原料比例构成,也很符合科学标准,这同样体现了商代青铜铸造业高超的技术水平。

在中国,每当提起鼎,人们很少能够想起它最初作为锅的用途,而是更多的把它和政权社稷联系在一起,可见,鼎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种神秘器物。中国最早的鼎,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

最初的鼎是陶制的,用来做炊石器,也就是古人的锅,在商朝和西周时期,鼎文化发展到了最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礼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到汉代。

后来的鼎就发展成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分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中就记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左传》中有记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里的鼎,就借指国家政权。

鼎的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

由于中国的鼎文化有着这样深厚的内涵,所以,司母戊鼎自出土以来,就有国之重器之称,它体现了我国殷商时期,中国青铜业的铸造水平,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青铜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亲爱的朋友们,关于这篇文章,您怎么看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您的支持是我写文的动力,如果喜欢此种类型的故事,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4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