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

科技考古揭示ldquo燕式rdqu

发布时间:2022/4/28 12:45:38   

  核心提示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大杖子墓地及相关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取得阶段性成果。考古工作者运用先进科技手段研究古代遗存,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东大杖子墓地人类活动的信息,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团队之前的结论——东大杖子的土著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中原文化有一种“向心”凝聚力,秦开却胡系“固土”而非“拓疆”行为。

东大杖子40号墓葬的内椁

  运用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对建昌东大杖子M40(40号墓葬)发掘的不同阶段和典型器物进行三维重建,制作了多个具有真实纹理的三维模型,全方位“重现”考古发掘现场的空间信息。   通过对墓地出土人骨的初步鉴定,发现M47(47号墓葬)墓棺内的人骨与墓圹西南角的人骨不属于同一个体,年龄差异较大;后者生前身高厘米左右,年龄在10岁左右。   日前在沈阳召开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大杖子墓地及相关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暨预结项专家论证会上,30多位来自国内考古学界的“大咖”一起分享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古代遗存展现的丰富信息。   建昌东大杖子墓地是东北地区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古墓群,系“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等级之高及保存的完整程度在整个东北亚地区前所未见。   年至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对墓地进行了七次发掘,共清理墓葬47座。   年,研究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年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辽宁大学、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课题组联合攻关,力图全面了解墓地所反映的人类活动信息。   9月2日,课题首席专家、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华玉冰告诉记者:“信息技术、碳十四测年、生物工程、动植物及人骨分析、锶同位素比值分析等技术的运用,让一直试图全面探寻东大杖子墓地历史信息的考古专家有了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出土青铜器   使用中原地区传统铸造工艺   提及东大杖子墓地出土的器物,首推精美的青铜器,特别是配以金柄套的曲刃青铜短剑。辽宁省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员徐韶钢说:“东大杖子墓地出土的铜镞,和河北唐山、易县等地遗址出土的一样或相似,说明东北地区青铜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与中原地区青铜文化具有密切联系,也暗示东大杖子墓地与燕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   对遗址出土的四个青铜器泥芯样品制作薄片,进行成分和结构分析,使用扫描电镜能谱法观察和测试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煜研究发现:“样品的背散射图像显示出有低黏土、高砂粉、高空隙的特点,这符合二里头时期以来陶范材料的基本特征……可以判断浇注的是青铜。”   在专家论证会上,刘煜给出的结论是,检测表明,东大杖子墓地出土的“燕式”青铜器铸造方法属于中原地区的传统工艺,技术来源于中原地区。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容器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青铜容器,反映了早期青铜器的特点。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的发现,使若干传世的同时代青铜器的年代得以确认。   扫描电镜,即扫描电子显微镜,使用其进行能谱分析,可以研究古陶瓷或青铜器陶范的表面形状、晶粒大小及内气孔的形状分布等,检测出肉眼无法识别的文物信息。   墓制或受先秦旧制影响   “墓主人身份不同,墓葬形制不同,在棺椁用材选择上也不同。”在对东大杖子六座墓葬的40件木材样品进行显微观察和鉴定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树芝获得了东大杖子墓主人利用木材的信息:葬具用材选用了柏木和松木两种,葬具不同部位用材不同,器物部件则选用蒙古栎、辽东栎、青檀和槭树等优良木材。这些木材都分布于东大杖子当地。   研讨会上,王树芝说,M4(4号墓葬)、M5(5号墓葬)、M7(7号墓葬)为封石墓,用的是松木;M47(47号墓葬)和M40(40号墓葬)为土坑木椁墓,棺的用材为柏木。   探寻其原因,王树芝认为可能有两种:一是墓主人以柏为贵、松次之,因此大墓的棺用柏木,内棺盖板用柏木,外椁用松木;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受先秦旧制的影响。如《礼记》记载:“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正如后人解释的那样:“天子柏,诸侯松,大夫柏,士杂木也。”   “不论哪种原因,都说明战国时期的先民对棺椁用材是有选择的。”王树芝告诉记者。   墓地人与马可能来自同一地区   运用锶同位素分析技术为研究古代人群和动物的迁移及来源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是当前国际考古学研究领域的一项前沿课题。通过对出土人类或动物牙釉质锶同位素比值的测定,可以直接确定古代人群在不同地理区域间的移动。在东大杖子墓地的研究中,这项技术小试牛刀。   先后的七次考古发掘中,东大杖子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陶器及人与动物的遗骸。对墓地出土的部分人及动物遗骸进行锶同位素比值分析,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赵春燕试图“通过检测数据推断出人或动物是本地出生抑或来自外地”。   由于保存状况不佳,赵春燕仅采集到东大杖子墓地出土的马牙齿三颗,以及人牙齿一颗。没有足够的标本,就无法建立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也就无法判断出土的人或动物是否为当地出生。但考虑到东大杖子墓地的重要历史价值,也为了今后研究需要,赵春燕和她的同事仍然对上述标本进行了检测。   在专家研讨会上,赵春燕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出土的人牙釉质和马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在同一范围内,说明这些人和马可能来自同一地区。”   “对于东大杖子墓地的年代,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上限可早到春秋晚期,下限为战国中期。这一结论极为重要,表明本地(东北地区)人群对中原文化高度认同的年代大大提前,并非传统认识的秦开却胡(战国晚期)之后,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开却胡是固守本有领土,并非借此开拓疆域。而现代科技考古方法的运用,让东北地区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更多细节逐渐显现出来,这为重新撰写东北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华玉冰再次重复以前的判断,随着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会改变以往对中原政权有效控制东北地区的时间、进程及方式的模糊认识。(文章来源:辽宁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