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铸造工艺 >> 铸造工艺发展 >> 探秘商朝人究竟如何铸造司母戊鼎1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司母戊鼎。它被誉为“国之瑰宝”,一直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制造工艺中的巅峰之作。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它的铸造技术并不复杂。
但在商朝时期,想要铸造一件司母戊鼎,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所以商代早期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要知道,青铜时代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多、体量大、技术复杂,而且大多出土于贵族墓葬中。
想要铸造这样一件“镇国之宝”,更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那么,如此重大的国宝级文物到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一、司母戊鼎出土
年,我国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古人员在发掘殷墟时,发现了一件青铜重器——司母戊鼎。从发现的情况来看,这是在一次大洪水之后遗留下来的。
而且据专家们考证,这次特大洪水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末。这件青铜重器被考古界誉为“镇国之宝”。
而根据考古发现来看,商代人早在商汤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了。但要知道:“司母戊鼎”是商朝统治者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青铜重器!。
1、司母戊鼎的大小
但要知道的是,商王为了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青铜重器,并不是今天所看到的司母戊鼎那样大的一件。
[事实上,商王武丁时期铸造的一件大鼎,直径高达96.5厘米,高度相当于现在的50多米。但是在司母戊鼎出土之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有这么大!
这主要是因为:[商朝时期是一个比较混乱期;而商王武丁时期又相对比较稳定。]
当时商朝统治者为了纪念自己母亲所创造的奇迹和功绩,于是就把这件重器作为自己的象征而存在。
[而要知道商代人对他们母亲所创造出来的青铜重器所寄予的情感和意义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大!]那么商王为何会将这件鼎铸造成这么大呢?
这是因为:由于当时商朝人普遍都不重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因此商王就把它当成了一种祭品而存在。
2、司母戊鼎被称为“天下第一鼎”
要知道,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字作为国号的朝代。
“商是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并且开始铸造青铜器的朝代”。也就是说,早在商朝之前(公元前14世纪末),我国已经有了青铜器了。
那么,司母戊鼎又何以能成为镇国之宝呢?在商朝晚期(公元前11世纪),商王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一件青铜器。它被考古专家称为:“天下第一鼎”!
这就是“司母戊鼎”。但要知道,商王朝的铸鼎技术和水平还停留在青铜时代初期的“手工作坊式”铸造阶段。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工匠们所用原料是铜和锡,所以铜和锡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铜(锡)合金。
而在古代没有化学分析仪器的情况下,要从铜矿中提炼出合适的锡来生产合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要想生产出能够符合规定标准要求和质量要求同时又具有青铜材质特性的铜锈来,是需要人工去完成“炼”铜环节:通过提炼、铸造青铜器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据考古发现所知:我国已知出土过几件青铜重器(包括司母戊鼎):[2]那么,商王朝又是如何对青铜重器进行“炼”铜工作呢?
3、司母戊鼎出土后,专家们一直在寻找相关的记载
《周礼·春官·司母戊鼎》:“司母戊方鼎,三重之宝。”而司母戊青铜鼎之所以被称为“大鼎”,是因为其三重的重量高达77.5公斤。
也就是说,从出土到现在,这个青铜大鼎还没有出现过第三次“被盗”事件!此外,专家们还在探索关于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数量、种类、等级等方面的问题!因为殷墟文物数量多、种类丰富,而且其中不乏精品青铜器!
但要知道:在发掘的过程中,商代青铜器已经出现了部分损毁现象。
[4]另外,专家们在殷墟遗址还发现了许多西周、春秋时期的古墓葬和青铜器。
[5]而且据专家推测:商汤为了祭祀母亲辛而铸造“大”鼎和“小”鼎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之间。
4、根据《殷墟书契辑证》里的记载:
商王武丁在位时,曾经在一个祭祀时,发现了这件青铜器。并且当时的殷人奉为“祖神”。
于是商王命令工匠,将这件青铜器铸造出来。而在这件铜器上,镌刻着的铭文“司母戊”三个字,正是商王武丁在祭祀母亲所铸造的。
从上面几段记载可以看出:商王武丁为了祭祀母亲,铸造了一件铜器——司母戊鼎。
而根据相关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显示:商王武丁在继位之初,就已经知道了用铜铸造青铜器的好处和重要性,所以才铸了一尊以“司母戊鼎”命名的青铜重器。
[3]根据《殷墟书契辑证》里的记载:商王武丁在位时,还曾经亲自到民间去了解民众对于“司母戊”这一祭祀母亲的器物的需求情况。
二、青铜铸造技术
从这些青铜器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是由青铜制造而成。但这些青铜器为什么能制作得如此精美呢?
这主要得益于铸造工艺的进步。商朝时期,青铜合金熔炼技术已十分成熟,但要想使之成为器物,仍需要一定技巧和熟练掌握。
在此之前,古人制作青铜器的时候,都是采用“泥范法”的方法:将泥团捏成器物形状后,再以泥范盖去覆上另一块器物的顶部。
这种工艺最大的弊端是:当泥捏得过厚时,无法将泥土压实;当泥捏得过薄时,又会影响铜的密度,导致青铜铸造失败。
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泥范法”已经不再是一种制作铜器的传统工艺了。
三、制范
要想把青铜器做得更有型,除了运用浇铸的方法,还需要在铸造过程中,用范模将其造型。
而铸造时所用的“范”通常都是铜范或者陶范。当然,对于这两种范模来说,其材质不同、厚度也不同。所以在铸造过程中要不断调整,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另外一种是青铜浇铸用的青铜浇注料——青铜液。要知道,青铜器在凝固后不能随意进行清理和打磨,否则会造成铜液残留或氧化、锈蚀的现象发生。
1、范模的选择
首先,需要用铜锡合金铸造出高出器口的器型,这就是所谓的“模子”。然后,就可以根据需要将器型置于铜模中。
如果用陶范铸造,则需要先制成陶模。最后再进行范铸。如果直接铸造金属,则会受到铜液的腐蚀和磨损。
因此,我们需要在铜液中加入青铜粉等物质,以此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2、青铜液的使用
在浇铸过程中,由于青铜液与铜范发生化学反应,会导致铜体变形及表面的氧化。所以,对于这种青铜器一般是先将其打磨平,然后再进行二次浇铸。
而司母戊鼎由于体量巨大,所以在进行二次浇铸时又需要用到大型的铜范进行辅助。
铜范熔点较低,在浇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温氧化铜溶液等现象发生,从而导致青铜液与铜范的接触部位产生白色粉末状物质,而白色物质具有腐蚀性;并且容易损坏器物表面的光亮度。
四、熔铸
铜液进入铸模后,首先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让液体的密度变大。在此期间,工人们要不停地进行翻模、浇铸等工作,使得铜液在短时间内凝固下来。
之后将其铸成大型的器物。这一过程与现代铸造过程十分相似,只不过这里所使用的模具不同,也就是铜液凝固所需要用到的熔池。
最后通过吹气的方式去除铜液中的气泡,将其铸成大型器物。而为了让熔池快速冷却、防止铸造出来后出现裂纹或变形等问题,工人们还会在熔铸模上进行涂抹一层生铁汁以达到隔绝氧气效果。
而浇铸出来后,要用专用的工具把青铜器盖进行分离处理。之后将大型器物用绳索捆绑好,再放到专门制作好的木箱中进行存放。
这种大规格铜鼎多是为祭祀和战争而铸造,所以一般都有多个箱子相连。
而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商人们还会在大鼎中加入少量青铜和铅来增加重量、增加硬度。
之后还会用金属漆给大鼎做“化妆”处理——将油漆涂在大鼎上,这样既可以让其更有光泽、更好看、还能起到防腐耐磨等作用!
而对于制作司母戊鼎这样大型器物所使用到的青铜器来说,这样多达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