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

干栏式建筑失蜡法扣饰青铜艺术揭开古滇

发布时间:2023/12/14 13:50:41   
编者按即日起,在掌上春城APP“滇印记-让文物会说话”栏目板块,“讲文物”活动上线。掌上春城和云南省文物总店将邀请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省博物馆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广大市民来一场线上的穿越历史之旅。通过把文物收藏、保存、研究、传播、展示、教育融合起来,让更多的市民们通过网络对文物知识的学习、了解,加入到传承历史保护文物的行列中来。掌上春城讯为什么“古滇”文化的魅力至今还让那么多的人向往?“古滇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在云南省博物馆二楼“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展厅,就以滇中“古滇国”为主体,展现云南青铜文化的发展及精湛的制作工艺。写实风格雕刻或焊铸于青铜器物上,牛、虎、鱼、孔雀等动物形象雕琢的惟妙惟肖,将“滇文化”青铜艺术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铜扣还原古滇国生活场景干栏式建筑“由于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等自然原因,‘古滇国’时期的住房多以干栏式建筑为主。这件展品以干栏式和井干式相结合的建筑风格、计有人物28个、庭前柱间缚饲养家畜若干……”云南省博物馆中英文讲解员彭野以这件高11.5厘米,宽12厘米的房屋模型铜扣饰为例介绍,扣饰出土于晋宁石寨山,通过这件展品可以了解到“古滇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干栏式建筑为主。“房屋模型铜扣饰的布局、结构和用材等方面都比较合理,而且装饰华丽,功能齐全,很有可能是当时滇王或滇国贵族的住所或议事厅的再现。”彭野说。房屋模型铜扣饰年代:西汉(前—公元8年)不可复制的青铜艺术据介绍,战国晚期,多民族的汇集造就了古滇国青铜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战国末至东汉初是云南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人们采用独特的失蜡法,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云南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堪称世界青铜艺术史上罕见的、不可复制的个案。四人舞铜佣年代:西汉图上的展品“四人舞铜佣”中,妇女穿着筒裙系着腰带,腰带上镶嵌着圆形的扣饰,手戴玉玦手镯,打着赤脚翩翩起舞……“这件四人舞铜佣,别看它个头‘小’,它可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古滇国’妇女的服饰、饰品文化以及‘古滇国’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彭野表示,精致、写实的“滇文化”青铜艺术文物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不需要大段的文字去说明,其中所蕴含的故事只需要通过它的雕刻语言、技艺即可了解曾在“古滇国”发生的“故事”。鎏金八人乐舞铜扣饰年代:西汉为了进一步展示“古滇人“的生活细节,以及“古滇国”的艺术乐器发展和繁荣,彭野又向小掌介绍了另一件展品—鎏金八人乐舞铜扣饰。这件鎏金八人乐舞铜扣饰呈长方形,反映了音乐歌舞的情景。据彭野介绍,上下两排的人物装扮统一,在下排的四人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人吹曲管葫芦笙。而这件铜葫芦笙也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鎏金八人乐舞铜扣饰、铜葫芦笙均出土于晋宁石寨山。据了解,铜葫芦笙出土时,是有7个铜管插在笙孔中。目前,在彝族、纳西族、德昂族、怒族等少数民族中仍在使用的芦笙就是从葫芦笙演变而来的。自5月29日,掌上春城和云南省文物总店联合推出的云南昆明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滇印记-让文物会说话”正式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7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