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半两钱,汉五铢钱均用钱范铸钱,历代出土的钱范至少在千方以上,最早引起研究者注意的为清代末年出土的钱范,其记载大多散见于各家著录,成为我们研究古代铸造史的必要资料,特别是建国后的考古挖掘,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这些实物中可以了解,我国古代钱币的铸造,大概经过了子范(其材质可分为土范、石范、铜范),母范(砖范、铜范),母钱翻砂法等几个阶段。
按钱范出土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1、阴文子范铸钱
阴文钱范铸造上称为“子范”可直接铸钱,据出土的子范有泥陶、石质、铜质三种。
商周以来铸造的青铜器,多用泥、陶质范,铜币与青铜器同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泥陶子范铸币阶段,战国末期已出现石质子范,铜质子范,不过其时甚短,不是主流。
泥质子范,是将币形钱文雕刻在细泥片上,阴干后并烧烤成陶后,直接浇注铜液铸钱,其钱文由工匠刻划,起止处多为尖状。这种钱范很不结实,只能使用一、二次,用后即碎,如再铸,仍需重新再制范。这一时期的钱币有:空首布、绝大部分平首布、燕的
2、阳文母范
阳文母范在铸造上称范母,范母是翻制子范用的,不能直接铸钱。从出土的砖质、铜质范母分析,都不是雕刻的,而是翻铸的,可能是先雕刻成阴文范,翻制成阳文范母,用阳文范母印制泥质子范,再用子范铸钱。南京出土的梁五铢泥质范,即是这种由范母印制而成的。用这种范母可以印制很多子范,把数十个子范摞在一起,一次能铸上百枚钱币,用此法与初期的阴文子范铸钱相比,在铸币技术上又改进了一次。
用这种方法铸出的钱币,钱面文字笔划棱角已经圆浑,不像早期阴文子范铸钱那样锋利,也不像石质范、铜质范那样平整,而显得细致秀气。
从阴文子范到阳文母范,有一个共同之处:都用整体范铸造,钱币上必然只能有成条成块的凹凸,不会有细小的砂粒痕迹。如有砂粒痕迹,必是翻砂伪造时所留下的砂粒印迹(俗称“砂眼”)。
从西汉宣帝时至南北朝,这期间铸币的特征,从出土钱范可以看出,为范母铸钱阶段。
3、母钱翻砂铸钱
随着铸钱技术的改进,自隋唐至清末,改用母钱铸钱法。铸钱的要求已很严格,每逢改元铸新钱,先作样钱呈帝王审定,《谭宾绿)就有记载:“武德初行开元通宝钱,初进样目……。”隋唐因战乱,历史资料已不可考,只能从清代铸新钱的程序加以推测。清代每铸新钱,户、工二局的程序是:象牙钱样(以上为好象牙精雕细刻而成)→铜雕祖钱→初铸母钱→印范母钱→进呈样钱。外省钱局的程序是:初铸母钱(部颁样钱)→印范母钱→进呈样钱。照钱样作祖钱,用祖钱印范铸母钱,再用母钱翻砂铸样钱(进呈样钱),进呈批准后即可大量铸钱,投入市场流通。此时铸钱数量虽很大,但都出自数量有限的祖钱,所以规整精美,同版钱很多,钱体面,背直观无砂眼。一个由政权控制的铸钱局,均由经验丰富的铸工组成,且铸工大都一生只操此业,在监工督导下决不许次品(有砂眼者)流入社会。故官局所出者无砂眼钱。
这时的钱币,大都文字优美,钱文与地章之间深峻,无肤浅之象,如发现文字呆滞、浅平者,即可定为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