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

这件青铜器体现的铸造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发布时间:2023/7/30 13:12:48   

年2月底,在湖北随县城郊的一座小山包上,武汉空军修理所在扩建厂房开山炸石的时候,发现了战国时期曾国国君的墓穴,定名为“曾侯乙墓”。从该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青铜器,名叫“曾侯乙尊盘”。那么,它是干啥用的?有何考古和文物价值?本文一一道来。

在我国古代,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器。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出土时尊置于盘上拆开来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尊内盛掺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时酌以献尸,宾礼时酌以饮客。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其铸造上的高度技巧,有着鬼斧神工之妙,堪称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尊盘

年2月底,在随县城郊的一座小山包上,武汉空军修理所在扩建厂房开山炸石的时候,不小心炸出一座大型古墓,于是当地文物局迅速派出勘测小组,由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兼考古队队长的谭维四带队赶到现场,经过专家们的钻探发掘后,终于勘测出了这个古墓的真实背景——战国时期的小诸侯国曾国国君的墓穴,俗称曾侯乙墓,曾侯乙墓开启后,专家们共出土了各类随葬品件,其中包括大量的青铜器、漆木器、竹简、曾候乙编钟等龙凤玉佩等诸多古董,其中最让人为之侧目的是一件叫做曾侯乙尊盘的古董。

曾侯乙尊

曾侯乙尊通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重约9公斤;曾侯乙盘通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重约19.2公斤。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30公斤。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颈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盘内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

尊盘通体用陶范浑铸而成,尊足等附件为另行铸造,然后用铅锡合金与尊体焊在一起。尊颈附饰是由繁复而有序的镂空纹样构成,属于熔模铸件。其出土时尊置于盘上拆开来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尊和盘上均有铭文显示,其为曾侯乙生前用器,故专家们将其命名为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盘,合称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盘

这件尊盘的惊人之处在于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装饰。装饰表层彼此独立,互不相连,由内层铜梗支撑,内层铜梗又分层联结,参差错落,玲珑剔透,令观者凝神屏息,叹为观止。经专家鉴定,此系采用失蜡法铸造,因为纹饰细密复杂,且附饰无锻打和铸接的痕迹。失蜡法又称出蜡法、拔蜡法,基本方法是将蜡作成模,成型后用细泥桨反复浇淋,泥浆包住蜡模后再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铸型。蜡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浇铸铜汁成器。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6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