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铸造工艺 >> 铸造工艺优势 >> 从大国重器看中国铸造系列策划航天
铸造强则装备强
装备强则铸造盛
航空航天是典型的高精尖工业,其制造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制造实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近年来,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突破式的进步。
东方红响彻天空、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天问”探火,北斗组网、“天宫”揽胜......这些成就无不震惊世界,标志着我国的航天工业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梯队。
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更是开启了中国空间站建设的新篇章。
大国重器——神州十二号
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驶向太空,入住我国首个空间站。时隔5年,航天英雄们再次出征,向着浩瀚宇宙,迈出中国建造空间站的坚定步伐。
载人航天工程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次完整的载人航天飞行,需要品种各样、功能各异、高可靠性的主发动机、助推发动机、高空发动机、姿态控制发动机和轨道转移发动机,功能从运载火箭的主要动力装置扩展到神舟飞船轨道的变换和修正、姿态控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而在发射任务及后续航天员即将开展的系列科研试验中,高质量、高稳定、高安全度的火箭发动机和空间推进系统的研制,就成为了关键中的关键。
那么,此次神州十二号成功发射的背后,在火箭发动机方面又有哪些不断突破传统进行的技术创新,与铸造有何关系?
从大国重器看中国铸造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据悉,在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配套发动机16项工艺状态变化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发动机推力室隔板加强肋的工艺改进。
加强肋是发动机隔板夹层内流通通道的关键构件,主要用于保证发动机的燃烧稳定性。该产品之前采用熔模精密铸造工艺生产,受产品特殊结构限制,生产工艺流程长且复杂,配套设备多且依赖性强,使得合格率和生产效率受限。
为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加工质量,通过3D打印技术替代熔模精密铸造工艺,实现了加强肋产品加工方法的“双创新”,其一方面实现了工艺制造技术创新,突破了传统工艺制造难题,解决了因结构限制导致产品合格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了高效、快捷、绿色的制造模式创新,突破传统制造模式低生产效率瓶颈,解决了多种废液、粉尘气味等环保问题,可直接制备出形状复杂、性能稳定的产品。
相比于传统铸件,产品尺寸精度及稳定性更高,产品多项性能指标接近甚至超过传统铸件历史最高值,使得发动机可靠性进一步得到提升,为我国空间站建设提供和补充源源不断的动力能源。
火箭的推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今天,神州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正在轨执行任务,他们在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所需的最后几项关键技术,为中国建造“天宫”打下重要基石。
每一台大国重器的诞生都是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象征,中国载人飞船的每一次成功发射都是国人的骄傲,更是铸造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