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铸造工艺 >> 铸造工艺市场 >> 张毅病逝生能爱死无惧
张毅作品《自在》
张毅和杨惠姗(左)、萧飒(右)曾被视为“铁三角”“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张毅和杨惠姗这对相依相伴30多年的“神仙眷侣”如今却惨遭生死隔离之痛。年11月1日,张毅病逝,享年69岁。张毅和杨惠姗本是台湾影坛的“金童玉女”,后毅然退出演艺圈,创建了“琉璃工房”。“琉璃工房”是两人今生今世的修持,和他们的爱情一样,已成为世人心中的传奇。
琉璃工房11月3日傍晚发布声明,《永远没有来不及的爱》张毅追思纪念会将于11月20日上午10时在佛光山台北道场举行,追思纪念会将开放各界缅怀,家属则恳辞奠仪。声明写道:“琉璃艺术家张毅最关心的人生课题:‘生,能爱;死,无惧。’他在创作《自在》系列时,期许自己对生命、对人间,皆自在;既可以拥爱而眠,就可以枕死亡入睡。生命本苦,何不自在地飞翔。”
张毅去世的消息令人扼腕叹息,众人祈愿他能如杨惠姗所塑造的药师琉璃光如来的身像那样,“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
与杨德昌等合作《光阴的故事》
拉开了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序幕
张毅年生于台北,台湾世新大学电影专业毕业,曾担任电影杂志社编辑,从事影评、短篇小说写作。张毅是知名的才子,19岁就成为备受瞩目的短篇小说家。在评论家看来,张毅的文字是“张爱玲、白先勇之后,少见的中国文字风格”。而好友们则评价张毅是一名文青,“对诗词很熟悉,说话总是慢慢的,字正腔圆又深思熟虑,也因此看待作品和商品,总可以跳出不同的层次。”
年,张毅在《新生报》连载小说《源》,大受好评,之后,他与曾担任《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养鸭人家》等著名作品的编剧张永祥合作,将故事《源》拍成同名电影,得到第28届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
年,张毅与杨德昌、陶德辰、柯一正等合作拍《光阴的故事》,这部电影被视为拉开了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序幕。
《光阴的故事》由《小龙头》《指望》《跳蛙》和《报上名来》四段构成,分别表现了“童年”“少年”“青年”“成年”这成长的四个阶段,四位年轻导演描写出各自对周围世界的感觉。张毅导演的是《报上名来》,讲述迁到新居后的一个早晨,年轻夫妻大卫和芬兰上班时遇到的夸张故事,在描述成年的无奈的同时,也指出了台北日趋繁华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光阴的故事》之后,张毅也由此开始了其导演生涯,先后创作《玉卿嫂》《我这样过了一生》《我儿汉声》《我的爱》等经典作品。其中,《玉卿嫂》《我这样过了一生》和《我的爱》被誉为“女性电影三部曲”。《我这样过了一生》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张毅还以此片获得金马奖和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我的爱》则被美国纽约《综艺》杂志年鉴评选为台湾电影百年(-)十大电影杰作之一。
以拍摄张毅的《我儿汉声》出道的李兴文,听闻张毅去世的消息后万分悲痛,他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表示,小时候初见张毅时觉得“他很严格,喜怒不形于色,情绪起伏都放在心里。他非常严格但也很有耐心,从没看过他生气,笑的时候很迷人。”
李兴文回忆说自己演《我儿汉声》时才17岁,张毅导演对他非常好,带他去看电影,还给他很多书,“他带我去看电影,说看电影就是上课,导演说好电影要看,好书也要读,当时我才读高中,他就不断提醒我要多读书,他说电影人要有文化,要做个有内涵的电影人。”
李兴文说张毅导演于他影响最大之处,就是为人要正直,要有文化:“他很有文人的骨气,坚毅的骨气,有着很稳定的态度,坚定的意志力,很有安全感。”
婚外情曾经备受责难
几十年来伉俪深情
今年10月28日,有台湾媒体报道称,张毅在做心脏手术后输血感染,病情危急,已送往加护病房,一时间引起无数人担忧。
10月29日,琉璃工房发布了杨惠姗写给员工的一封信,讲述了近两年来陪伴丈夫走过病痛的心路历程。
据悉,张毅在年就曾做过心脏支架导管,年又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杨惠姗在文中透露,张毅这两年病得很辛苦,医院,尤其这些日子以来。张毅因为先天免疫功能及肾的诸多问题,造成身躯经常肿胀而疼痛。在医院里躺在病床上,全身插满管子及针剂,两臂已经找不到可以打针的地方,发着高烧、咳着血,无法细数的各种症状……
杨惠姗写道:“看着他仍然虚弱地,努力地写着工房新作品的说明文、文案……吃力地用着肿胀几乎已经提不起笔的手,认真用力地练习签名,因为很多公文要等他亲签,看着他的辛苦,我心如刀割。我祈求菩萨能不能分一点痛给我啊……他一直不忍我辛苦,我在他耳边告诉他,你就是我全部的世界,哪怕你是坐轮椅或躺床上,只要你不觉得那是所谓的不好的生活品质,只要你愿意活着,我都会快乐地照顾你,在你身边,很幸福地跟你过完后面的日子……”
遗憾的是,张毅未能挺过这个坎儿,11月1日清晨,张毅在妻子杨惠姗、女儿张源及家人们的陪伴下安详辞世。
张毅和杨惠姗30多年始终恩爱,然而他们的爱情在一开始并不为人祝福。杨惠姗曾经是台湾红极一时的明星,十余年的从影生涯里,主演过部电影,凭借《小逃犯》和《我这样过了一生》,连续两年荣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那时杨惠姗平均一年有10部电影上映,最高纪录是因为拍戏10天不碰床,张毅说她在片场随便找个地方就能补觉,这么辛苦竟然眼睛没有血丝,身体条件也可谓得天独厚。
张毅和杨惠姗是因戏生爱,两人合作了《玉卿嫂》和《我这样过了一生》,两部电影均大获成功,《玉卿嫂》让杨惠姗夺得台湾金马奖和亚太影展两项影后桂冠,《我这样过了一生》则在金马奖上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
杨惠姗与张毅相爱时,张毅已经结婚,妻子是作家萧飒,张毅多部电影均改编自萧飒的剧本,包括《我这样过了一生》和《我的爱》。在年《我的爱》上映前,萧飒写下了《写给前夫的一封信》,揭露了丈夫与杨惠姗的感情,这场婚外情轰动一时,杨惠姗背负了“第三者”的强大舆论压力。
当爱情与事业出现矛盾时,杨惠姗和张毅选择了爱情,正当红的两人选择了隐退,杨惠姗曾说自己不后悔舍弃影后地位,她说他们不需要别人陪衬,靠自己成就自己,彼此放下大导演、影后光环,成为彼此的影子。
年,张毅曾经突发心脏病,之后也许是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两人越来越离不开对方。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他们都出入同行,相伴相随。杨惠姗曾接受采访时说张毅是她生命中的宝库,是她的字典:“张毅最懂我,如果我有任何成就,那也不过是他光芒的反射。”
问到两人是否会有发生矛盾的时候,杨惠姗说,“有时也会面红耳赤,有时也会冷战。不过过后,大家都会反省,接着是让步。”张毅说:“生命的学习不太容易,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有阶段性的变化。双方不可能都一样,需要相互适应和学习。只要没有分开的念头,有时争吵也是一种乐趣。”
令人羡慕的是,张毅每天一定都会帮杨惠姗准备早餐。张毅表示,虽然有些肉麻,但杨惠姗已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张毅生前还曾透露他和杨惠姗都是韩剧迷,每晚一起追剧,曾经平均一周能看9部剧,杨惠姗以“狼吞虎咽”“有什么就看什么”来形容对韩剧的狂热,如今夫妻生活的琴瑟和鸣、伉俪深情已成追忆。
至于张毅和萧飒,后来时过境迁也早已化解恩怨,萧飒曾接受采访表示两人并非外界认为的水火不容,这也是岁月辗转不再执著的结果,年,萧飒出版了《逆光的台北》,当时还计划请张毅作序,但因他当时住院而作罢。
创业之初受尽折磨
曾经只要一提钱就敏感得不得了
年,《卧虎藏龙》在奥斯卡大放异彩,而张毅和杨惠姗创办的琉璃工房也在这届奥斯卡上出尽风头,原来,他们的琉璃酒器《将进酒——古风六品》出现在嘉宾礼篮中,这是中国琉璃工艺品首次被选为奥斯卡嘉宾礼物。《将进酒——古风六品》的创作源于对古代酒器“斛”的形象学习,它由不同色彩、细部线条各异的六尊琉璃酒器构成。
当时,杨惠姗在美国一个博物馆举办展览。一位来自奥斯卡组委会的官员一见到《古风六品》的包装就被其细腻的湘绣手法、极具中国特色的牡丹图案所吸引,当即向杨惠姗提出了将中国琉璃放入奥斯卡礼品篮的要求。因为奥斯卡规定不能给嘉宾任何金钱的酬劳,所以组委会每年都把一些世界知名的艺术品放进篮子里送给嘉宾。每年这个礼篮里装的是什么礼品,也是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