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铸造工艺 >> 铸造工艺市场 >> 师傅,今天我们把头条留给您航天电子
谢
谢
您
师
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声“师傅”
对受教者来说是尊敬
对执教者来说是责任
走上建设航天强国的工作岗位
在人生的新课堂
感谢有您引路
带领我们为航天事业接续奋斗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中科院院士沈绪榜(右一)与学生刘泽响(右二)等在一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幸参与沈老师亲自主持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统一模型研究课题,沈老师创新性提出将基于数据流计算与基于构令流计算的体系结构统一到基于指令流计算的体系结构,实现了不同类型计算的高效统一。
课题组在总结科研成果的过程中,沈老师逐字逐句的斟酌考量与指导,大家绞尽脑汁提出自认为最好的说法,经常被沈老师的几句点拨提上了新的高度,一篇学术论文前后修改了十余遍才基本达到沈老师同意发表的状态。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沈老师严谨治学、止于至善的大家风范,影响和激励着我十余载不懈前行,在平凡的科研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航天精神、拥抱梦想。
——沈绪榜院士学生、所专业总工程师刘泽响
“院士引航,逐梦惯导”
▲中科院院士王巍(左)与学生牛文涛(右)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集团公司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院士是我国著名导航与控制专家,也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他严谨的态度、渊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坚强的工作作风对我影响深远。这里仅谈两件让我印象深刻的“小事”。
行为世范,为人师表。每次我与他约时间请教时,他都会精确地告诉我哪一日的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让我务必准时但也不要早到。他把别人的时间和自己的时间看得同样宝贵,如果要讨论的题目比较复杂,他总会在最后说晚上九点以后我们再电话交流,并如期进行。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有一次对一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时,我省略了小数点后很多位数的最后几位,他严肃而语重心长的说:“忽略这几位有效数字后可能会对我们发现其真实误差机理造成误差,在实际导航中也会造成非常大的偏差,干高精度导航这一行,一定要非常严谨,不能随便省略小数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老师在工作中对我十分严格,但是说起生活中的点滴又显得格外亲切,每次课题讨论后,他都会分享对于有关前沿科技、逻辑学、方法论和其他学科的独到见解,让我受益匪浅。
在教师节之际,感谢王院士多年来对我科研工作的悉心指导。祝王院士教师节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王巍院士学生、13所惯性仪表事业部牛文涛
“30来岁已是数控机加领域领军人物”
▲“全国技术能手”石岩(右)与徒弟陈伟(左)
提起我和师傅的师徒情,至今已有13个年头了。当时我刚刚入所,还是个毛头小伙儿,分给石师傅当徒弟时,听说30来岁的他已经是数控机加领域的领军人物,我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畏。
我想,这么牛的师傅,一定非常严厉。然而慢慢跟师傅接触下来,我发现其实他是一个非常谦虚、随和的人。
刚上班那几年,我最怕在加工过程中遇到难啃的“硬骨头”,师傅告诉我“要把攻克难题当做提升加工技艺的好机会”。他不厌其烦地带着我一起研究,引导我独立思考,还把多年的加工经验悉数传授,在师傅的帮助下我慢慢地也不再惧怕加工中的难题了。
从他身上我明白了只要干一行爱一行,只要日复一日刻苦钻研,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全国技术能手”石岩徒弟、所精加1车间陈伟
老师带我为国铸“芯”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赵元富(左)与学生李同德(右)
硕士求学路上,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航天功勋奖的获得者赵元富不仅是我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
初入所我就跟随赵老师的足迹,进行集成电路抗辐射加固技术的研究,期间赵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带我在繁杂的公式中找寻灵感,照亮前行的路。
正式进入所工作后,赵老师又像是灯塔,指引我筑梦前行。作为航天微电子领域技术带头人,赵老师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时刻教育我“要以国家为重,铸造可靠的航天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赵老师自主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已经走上工作岗位2年的我,必将牢记责任不辱使命,接续奋斗为国铸“芯”!
——赵元富学生、所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李同德
“做事先做人”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董建春(右)与徒弟张亚欣(左)
工作以来,我便跟随董建春师父学习各类型号的陀螺电机装配。
师傅说过,“不论做任何事情,首先一点不是事情做得好不好,而是本人的态度认真不认真,必须本着做事先做人的前提,再去做任何事”“在装配过程中,任何一个装配、调试、测试的动作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在为产品的质量保驾护航”。
这两句话到现在我都记在心里,并以此来提醒自己。除此之外,师父还经常对我讲述所厂历史,作为航二代我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份航天情、责任心。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所缺少的。我非常庆幸能遇到这样一个好师父,让我人生中多了一笔宝贵财富。
——董建春徒弟、16所(厂)仪表事业部张亚欣
航天零件在师傅手下误差仅有头发丝的百分之一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宋子深(左)与徒弟张喆(右)
八年前,我初入厂便被安排跟您学习技术。您说过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要先打好基础,想练就过硬本领便要付出等价的努力,于是我便紧跟您的步伐,不敢有丝毫懈怠。
每当在工作中遇到疑难杂症,向您请教,您总是耐心给我们分析工件的工艺,讲解零件的加工方法,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作为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您每天忙碌于生产一线,指导技术、传授绝活,并亲自操刀干急活,您制作出的零件误差仅有头发丝的百分之一。
您认真、负责、专业的态度深深影响着我,我的点滴进步和成绩都有您辛勤的汗水,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想说:“您是我人生路上的指明灯,职业生涯的引路人,是良师,也是益友,谢谢您,师傅!”
——宋子深徒弟、厂精密加工事业部张喆
“我航天路上的引路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张政(右)和徒弟黄年龙(左)
我的师傅是张政,他是厂推进产品线首席。记得刚入职不久正赶上某型号四台新研单机处于紧张研制中,在师傅的带领下,我负责其中一台产品的测试工作。
师傅指导我在测试时对每一项技术指标、每一个测试数据都要进行严格比对和判读。对于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师傅不慌不乱和我一起分析,并进行细致的讲解。
在此后的工作中,遇到难题时请教师傅,师傅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分析难题时敏锐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时的细致周到,一直是我努力追赶的目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师傅把我培养成了一名合格的航天人,同样我也会以这种方式培养航天的后来人。
——张政徒弟、“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黄年龙
“师傅待我如兄长”
▲“中央企业优秀共青团员”黄文(左)和徒弟张莲秀(右)
年,我从零件车间转岗到装配车间点焊班组,从此,黄文便成了我的师傅。
师傅大不了我几岁,他总是像兄长一样关心我,帮助我,悉心指导我不断提升业务技能,特别是承接重点、难点产品点焊任务时,他更是细心传授操作的每一个细节。
他常说,注重细节既是航天产品对质量的要求,也是操作能手必须具备的素质。有时我身体不舒服,他会把我的活揽过去,让我多休息。有时我出错了,他会主动承担责任,但如果再犯同样的错误,他也会严厉地批评我。
我总觉得他像大哥哥一样,有工作的严厉,也有生活的温馨。师傅有着丰富的继电器焊接经验,多次出色完成重点型号配套产品焊接技术攻坚任务,曾被评为中央企业优秀共青团员。能够成为他的徒弟是我的幸运。
——黄文徒弟、厂装配车间张莲秀
“有师傅在,心不慌”
▲电子元器件行业专家张利彬(右)与徒弟赵文强(左)
毕业踏入航天已经七年多了,师傅不仅在专业知识和管理方法上让我受益良多,更重要的是使我从工作一开始便有机会学习到如何快速建立处理工作事务的高效思维,并养成很多良好的工作习惯。
还记得刚入职那会,师傅教我与型号用户沟通的注意事项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实实在在地为用户解决问题,急用户之所急,多从用户立场出发思考和处理问题”。
这一教诲贯穿至我后来产品设计、技术支持和质量管理的不同岗位工作中,给我帮助很大。我已习惯了“有师傅在,心不慌,总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可以放手一搏”的工作状态。
今天,在此我要将内心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送给师傅:谢谢您孜孜不倦教诲,谢谢您为我引路航天!
——张利彬徒弟、厂型号保障处赵文强
技术处的“掌门人”
▲集团公司航天贡献奖获得者党喜龙(左)与徒弟贺婷(右)
“工艺无小事,处处皆学问”是师傅党喜龙最常说的话。刚开始工作时,我分管的是相对成熟的“老产品”。逐渐我有了管理“老产品”应当一成不变的错误认知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思想。
“技术是发展的。有了自行车,也还是要努力开上小汽车,坐上高铁飞机,才能跑的更快、更远啊。”他用幽默的话点醒了我,让我意识到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
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初心,从不曾停止攻坚克难的步伐,先后获得集团公司航天贡献奖、工艺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我心目中,他不仅是领导,也是人生导师。作为技术处的“掌门人”,他将继续带领我们“仗剑天涯”。
——党喜龙徒弟、厂技术处贺婷
坐得住“冷板凳”的师徒俩
▲“全国劳模”、党的十九大代表邓建华(中)和徒弟肖满湘(左)
年毕业后,我结识了师傅邓建华,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师傅是厂副总工程师、视频产品首席设计师,全国劳模,在工作中一贯踏实认真、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教导徒弟时,常念叨一句话:“咱们干航天的看着光鲜,但要坐得住冷板凳,更要能顶得住压力、下得了功夫、撑得起门面、拿得出产品。”
在一次研究解决某型号项目芯片时序异常问题时,我与师傅工作至深夜,“问题复现了吗?”“没有。”“再来,把热风机打开,可能是温度的原因”……从跟着师傅那一天起,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了。
现在每每遇到技术难题,我还是要请师傅把关……“这是我师傅!”言语中,我会不自禁地流露出一份自豪!师傅对待技术研发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着我,更激发了我在未来持续奋斗的工作热情……
——邓建华徒弟、“巴渝工匠”获得者肖满湘
“师傅助我出国门”
▲“全国技术能手”薛涛(左)与徒弟王卫卫(右)
我的师傅薛涛是厂14车间无线电装接一组组长,从事电装工艺近三十年,在工作中他刻苦钻研,练就了一手精湛的焊装技艺,参与完成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型号生产任务,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和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师傅先后编写了《电装产品质量技术风险案例》《表面贴装焊接步骤分解操作法》等多套生产操作方法和标准,通过举办“大师讲堂”“每日一课”等技术培训和示范教学等方式带动班组成员提高焊接技术,带动组员和徒弟们快速成长。
目前,师傅的32名徒弟已成长为电装领域的骨干人才和中坚力量。师傅说:“在传承航天精神的道路上,我愿意做一块铺路石,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人,为航天事业铸造更多的精品,培养更多的人才。”今天,我们要真诚的说一声:“师傅,谢谢您!”
——薛涛徒弟、IPC手工焊接世界总决赛第五名获得者王卫卫
“亦师亦友”的金牌工程师
▲无人系统总体部副总工程师汪弋(上)与徒弟郭庆(下)
作为一名光学专业的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时,由于对无人机系统了解甚微,我在工作中屡屡碰壁。这时汪弋副总师总给予我专业上的帮助,不断启发引导,带领我共同研究技术难题。
“一定要勤于钻研,不要为眼前的困难吓倒,办法总比困难多”汪总这样和我说到。当一个个难题被解决,每一点一滴的进步、每一次被用户的肯定,都让我的信心倍增,也让我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亦师亦友”“金牌工程师”是大家口中的汪总,作为技术负责人,他一直在“传帮带”中培养人才。从系统集成到飞行设计,从研制能力到飞行指导,汪总作为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师,总对年轻人倾囊相助,毫无保留,让我们走的更稳、更远。
——汪弋徒弟、无人系统总体部项目负责人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