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铸造工艺 >> 铸造工艺市场 >> 清代制钱的铸造工艺,在广东经历了怎样的改
引言
制钱为铜铸币,其形圆而有方孔,亦叫铜钱、环钱、方孔钱等。自周秦以来,为我国通用之货币。据专家考据,我国圆形铜铸币的开铸和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环钱在战国时期的币制中是一个小体系,但它是一个重要的体系,它是举上启下的货币形态”,铜铸币作为我国通用货币,在世界货币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世界出土文物及文献考证,我国也是世界行用铜铸币最早的国家,“西欧之货币则始于纪元前七百五十年周平王时,以创行时间论,固后于中国。据历史记载看,敢谓世界各国用金属铸币为最早者,当推中国也”。
所谓制钱,即法币之意,此名称起于明代。明代以前单称钱。数千年来,我国货币流通以铜铸币为主,形成了我国独立完整、自成体系的货币文化。在长期货币交换实践中逐步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制钱制度,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钱圆而函方;按个计价;制钱价值高低与其重量密切相关;无限法偿;由国家垄断铸造和发行,民间私铸、私毁均为犯罪;币文署年号。这种适应封建经济的货币制度,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
清朝的制钱铸行,始于满洲人入关以前。努尔哈赤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年)建国称帝,用天命年号,铸造了满文的“天命汉钱”和汉文的“天命通宝”及当十满文天聪汗之钱,仿天启大钱形制。清朝统一中国以后,遂于顺治元年(年),仿明朝旧制,由工部设置宝源局,户部设置宝泉局,开铸顺治通宝。
在地方各省布政使司还设有铸钱局。到雍正元年(年)以前,各地设局极为繁乱,既有数省一局,也有一省数局,镇局、府局、州局均可得见。后经整顿,逐渐实行了各省设一局之制。在清前期,全国先后设有铸钱局60余处,后经六次裁并,到咸丰元年(年)留下17局,随着清后期制钱流通的不断减少,各局相继停闭,到光绪元年(年)仅存户部、工部所属的宝泉、宝源两局。清代这种分散铸币的政策,实行了两百余年,直到年设天津造币总厂铸币,才在法律上承认统一铸币,实际上全国各地仍是各自为政。
清代制钱的流通随着清朝政治统治的兴衰而兴衰,是什么原因使清代制钱在广东流通能历时余年呢?原因有三:
1.方孔圆钱的深远历史影响。方孔圆钱自秦朝统一了形制以后到清末的宣统通宝钱,历时年,产生的时间早,流通范围广,有明显的连贯性特征,在货币流通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我国封建统治历时余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低下,其生活费用价值极低,故交换筹码也只能以低值相适应。
正如张之洞奏议所云:“查外国商务盛,货价贵,民业富,日用费,故百年之前多用银,或金银并用,百年以来,欧洲各国专用金渐多。三十年来,各国遂专用金,盖商日多,费日广,货日贵。一物之需,一餐之费,有仅值洋银数角者,中人一日之需,断必仅值洋银一元者,故以用金为便。中国则不然,民贫物贱,工役获利微,庶民食用俭,故日用率以钱(铜钱)计,其贫民每人一日口食仅止一二十文,中人一日口食仅止六七十文;其沿海江通大埠,尚参用金生银银元,而内地土货无论钜细,买卖皆用铜钱计算,虽大宗贸易,间用生银折算,然总以钱为本位。”
从中外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中可看到,外国,特别是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物价贵、消费高、生活水平高;而中国长期在自然经济束缚下,生产力发展极为缓慢,广大人民一贫如洗,生活水平极低,一天饮食具花一二十文钱,故铜钱与生活水平相适应,才有广阔的市场。整个清代,广东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的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但发展仍为缓慢,整个广东仍在自然经济支配之下,因而清代铜钱在岭南仍有广阔市场。
3.方礼圆钱,在使用中可以减少钱身的回转磨损,贯穿便利,在便利流通上较之实物货币无疑是一种进步。但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也与落后的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相适应,与我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有联系。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多次提到,天道为圆,地道为方,法天像地。把这些思想应用手制定钱制,就是;外为圆肉(钱体),所以像天;内为方孔(钱的穿孔),所以像地。于一钱之中,法备天地,天覆地载,万宇一统,象征君临万方、皇权至上,也正好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心理。制钱的铸造大权长期牢牢地掌握在统治者手上,并借封建政治权力加以推行通用,强制使用,便造成了制钱拥有广阔的流通市场。
清代在广东铸钱的版式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于顺治四年(年)在广东设宝广局,开局鼓铸制钱,钱文为“顺治通宝”,每钱十文准银一分。顺治十年(年)以前所铸制钱,有汉文户、工字样,各省镇置地名一字铸于钱幕之上或右。钱的成分,以铜八铅二配铸。
到顺治十八年(年)无厘字旧钱,每个给价七分,收毁鼓铸。正月,祖康熙即位,铸成康熙通宝钱样,颁发各省局,依式铸造,前朝制钱仍旧通行。康熙元年(年),令各省停铸。六年(年)复开各省炉,宝广局续铸制钱,添广东的“东”字。九年(年)广东局停铸。二十五年(年)又复开广东省局,且增置肇庆府局,二十六年(年)置肇庆府局。三十一年(年)停广东局。三十四年(年)又复开广东局铸钱,到三十七年(年)停广东局。
到清世宗雍正元年(年),宝源、宝泉二局改铸“雍正通宝”钱,广东铸“宝广”,以后他省铸钱,俱将“宝”字为首,次铸造各本省简称一字(如广东用广字),皆用满文铸造,成分以铜六铅四配铸。到乾隆元年(年)颁行“乾隆通宝”钱式于各省照式鼓铸,黑黄铜器皿之禁,停止收铜禁铜之法。十年(年)才开广东钱局鼓铸制钱,幕满文“宝广”两字。五十九年(年)停开广东局。嘉庆五年(年),清政府因添卯鼓铸,黑铅不济,把成分改为铜五十四斤,白铅四十二斤十二两,黑铅三斤四两配铸,广东彭府配铸黑铅而加配白铅鼓铸。道光元年(年),宝广局依新模改铸“道光通宝”钱。二十一年(年),停宝广局。咸丰朝,宝广局停铸钱。
清代各朝在广东铸钱的数额,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很难作出准确的统计。据张家骧先生研究,嘉庆五年(年)户部制定各省每年的铸造额,广东为串。若是以嘉庆朝25年计,广东在嘉庆朝铸“嘉庆通宝”当为串左右。按此通例,从清代开朝到咸丰朝停宝广局的年间,由于各朝在广东断断续续铸钱,若以开铸有年计算,清代在广东所铸制钱当在00串左右。另据耿爱德先生估计,同治四年(年),广东铸钱达万文。
但在咸丰、同治年间,全国各省局多铸大钱,广东未铸大钱,因而耿氏的所据材料统计不大可信,综合各方面的材料,鸦片战争前后,全国制钱的年铸额似尚在万串以上,如此数额倘若可信的话,广东每年平均铸钱额当在10万串左右。关于制钱成色,在前清的“康乾盛世”,由于经济有所发展,钱币形制也较稳定,故铸钱成色也是比较稳定的,大都维持在铜六铅四的比例铸造。但随着清朝政治、经济的逐步衰退,制钱的铸造不断减轻重量、降低成色,实际上是实行制钱不断贬值的货币政策。
宝广局开铸的制钱重量,据有关史料考证,顺治十年(年)到康熙四十一年(年),每枚重为一钱四分,光绪十五年(年)减为每枚一钱,十六年(年)减为每枚八分,到三十二年(年)减为每枚三分二厘。在鸦片战争前的年中,清廷规定每就当今之船政论,必添置轮机,仿照西法鼓铸,诚恐力有未逮。计莫如仿照私铸之法;较为简便快捷。”
钟的提议没有得到清政府的重视,光绪十一年(年)闽浙总督杨昌浚受钟大焜思想影响,在《奏请开炉铸钱疏》中,提议用船政局轮机兼铸钱文,认为“同治四年间,前督臣左宗棠在闽奏请铸造轮船,声明轮机来后兼可铸钱,因创办之初,赶办船工,一时不及兼顾”。光绪十二年(年),因船厂工程紧张,厂员不及兼顾,并无余屋可腾,奏请改在机器局旧址设厂铸钱。实际上还是采用土法铸造,机器铸钱一直未得实行。
直到光绪十四年(年)前后,机器铸钱的时机方才成熟,机器铸钱的奏议方为清政府允许和采用。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期间,积极向清政府建议机器铸钱,并在财政、设备、厂房等方面积极筹备后创广东钱局,成为我国近代货币历史上第一位以新法铸钱的主持者。他在奏折中说道:“臣比年以来,久欲整顿圜法,惟旧例办法亏耗过多,限于物力,未能举办。迭接使英大臣刘瑞芬函电,喜敦厂机器全副,每日作二十点钟,能铸造铜钱二百七十万个。”此奏议随后得到清政府的恩准。
清末广东机器铸制钱,生产水平高,且形制、成色比较稳定,不易仿铸,这在货币史上无疑是一种进步。因此,机制钱流行市面以后,很快为商民所接受,在流通中与银两的比价也比较稳定。这种机器钱同白银有固定的比价,民间愿以银易钱的,可以到各银店兑换,愿以钱易银的,也可以到官钱局去兑换,都是每千文兑换银一两,所以是一种银钱本位制。当时的银钱比价,也是经张之洞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定制下来的。
“臣督饬东藩司游智开、道员蔡锡勇等详加核议,现定为每钱一千值银一两,十文值银一分,一文值银一厘,整齐划一,无论官民收支出入皆准此数,永无增减。至于机铸制钱的市场流通,先行搭放官项,每月善后局支发薪粮、公费、操办、杂支等项,均定搭放二成。至本省现开郑工捐局、赈捐局,凡报捐者准以新钱上兑。
枚制钱重量为一钱四分的有9形制上看鸦片址,一钱二分的有年,为一钱的仅为29年,从整个钱币形制上看,鸦片战争前的货币制度是比较稳定的。而鸦片战争后到年的57年间,清廷规定每枚制钱重量,一钱二分的有24年,其余33年均为一钱以下,较鸦片战争前减重20%以上。
至于制钱的实际减重,据梁启超著《各省滥铸铜元小史》引述上海英国领事报告称:每百文钱重,乾隆钱重12.19盎司,嘉庆钱重10.73盎司,道光钱重10.8盎司,咸丰钱重9盎司,咸丰钱较乾隆钱减重26.3%.制钱成色降低,重量减少,无疑也是通货膨胀的变种。咸丰时的制钱贬值之由是钱价一贱,近30年(清末)即不复贵。至今日每两易钱二千,较昔、钱价贱时及三倍。屡经调剂,未见实效,所谓势之所趋,未易以文法禁者乎,清末清钱的贬值,最终加速了制钱制度的崩溃。
制钱的技术革命——广东创先机器铸钱
我国古代的金属铸币采用“范铸法”铸造。大概到隋唐时期,开始采用失蜡法、翻砂法等先进技术铸造,隋唐以后,少见有钱范遗存,取而代之的是样钱、祖钱、母钱及其他模具。到清末,随着铸钱技术的发展,广东创先用机器铸钱,实现了铸钱技术的革命。广东机铸制钱深受香港机器铸钱影响。
同治元年(年),香港政府开机铸造官铸钱币,形制为方孔圆钱,面文有“香港一文”、“香港一千”。到光绪十五年(年)四月二十六日,两广总督张之洞在粤设广东钱局,开炉鼓铸制钱,每枚重量为一钱,成色为铜六铅四,铸成后于同年八月初三在市面流通。这是我国机器铸钱之始,也可谓铸钱工艺上的一次革命。
在我国用机器铸钱的理论准备,前前后后酝酿了20余年之久。最早提出用机器铸钱的首推福建船政学监督刑部主事钟大焜。他在同治六年(年)写了一篇《拟请变法铸钱议》,论述到香港钱法,“用机器鼓铸,铜少而工精,则奸民无力私铸,铜少则不能毁。兼此三者,较之内地钱币尚为得法”,提议“仿照私铸之法,略帮船政轮机以资磨滤,当不致再有亏折。
由司局自行以应发银款通融抵收,将来解部时,仍按定例银数起解。一切厘税捐款缴官之项,均准搭交出入,均照每钱一千作银一两,官发只搭二成,官收则自二成以上,以至全用新钱,抵银交纳者听,不限成数,意在发从少而收从多,官先贵而民自重。”这些有力措施,大大推进了机制钱在市场的流通。
结语
因此,年三月初三日在市场开用后,民间以新钱铢两齐足、质文俱精,莫不先睹为快;各处钱店争来局领回发兑,城乡商民俱遵照定价交易货物,行用尚属畅利,市面并无纷扰。在新钱的使用过程中,粤政当局一方面准旧钱继续行用,严禁奸商哄抬物价;另一方面又严禁私铸,加上从官府做起,率先行用,保证银钱交换,兑换自由,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保证了机铸制钱的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