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铸造工艺 >> 铸造工艺发展 >> 云上见福ldquo镜rdquo
铜镜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镜子是人们生活中
必不可少的日用品之一。
今天的《云上见福》
为大家带来古人生活中最常见
的日用品之一——青铜镜。
中国最早的铜镜出现在什么时候?
铜镜都有哪些风行时期?
背面的纹饰图案都藏着什么秘密?
铜镜都有哪些实用功能与文化价值?
今天,跟着榕小博
一起来感受一下铜镜的世界吧!
走进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青铜器以制作精美、技艺精湛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之瑰宝。铜镜则是百花争艳的青铜艺术园中的一束奇葩。
镜,景也,用于映照形象之器具。铜镜,是古代用铜制作的镜子,盛行于唐五代百姓的一样日常生活中的常备器具。
清佚名《磨镜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铜镜未流行前,古人们用铜鉴盛水照面,故镜又称鉴。铜镜由镜面、镜背、镜钮等组成。镜面光照可照面,镜背多铸有各种纹饰和铭文,中间配镜钮以穿系方便携带。
中国古代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纹饰类型丰富,不仅延续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铜镜随着历史的发展,同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展示了工艺品的美感,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乃至宗教变迁的重要载体。
(唐代铜镜)
求吉纳福的铜镜,历史源远流长
铜镜的出现历史悠久,据上世纪70年代考古发现证明,铜镜的历史可追溯至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齐家文化即以今天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上游地区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
齐家文化出土的三角星纹铜镜(左)、素面铜镜(右)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甘肃和青海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两面铜质的镜子。铜镜造型较小,制作粗朴,铸造水平低下,纹饰简单保守。
据考古学家介绍,当时齐家文化墓葬出土的这面七角星纹铜镜出土时就挂在墓主人的胸部,故有专家认为它们很可能是被作为装饰品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法器佩带在身上的。这也是我国已知有实物考古资料记载的最早的铜镜。
铜镜的发展演变
《楚辞九辩》云:“合修饰而窥镜兮”,指出铜镜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就是照容理容。
战国时期铜镜
铜镜最早在商周时期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到春秋战国至秦得以发展成为日用品。其镜背装饰语言丰富,镜面平滑光泽,已经具备基本的照容功能,但因本身较为珍贵,在历史上铜镜一直是王宫贵族享用的奢侈品。
西汉时期铜镜
到了西汉末期,铜镜开始逐渐走向民间为百姓使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发展到唐代已至鼎盛阶段。铜镜制作出现百花争艳的局面,从最初的日常生活用品变成具有欣赏价值的传世品与各阶层间及百姓间的馈赠之礼。
唐代时期铜镜
铜镜最早发现于距今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在历经了商周、春秋战国,以至汉唐时期达到高峰,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随着陶瓷业的发展,青铜器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小。
作为青铜文化的延续,铜镜延至近代逐步被玻璃镜取代,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铸造数量最多,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铜器之一。
镜中观大唐·唐代铜镜
铜镜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习惯,从古至今历代铜镜都各有特点。在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历史中,铜镜的镜背装饰与纹饰造型也是各具时代特征。在历史上,战国、两汉、唐代是铜镜发展史上三个最重要的时期。
其中唐代是我国历史上铜镜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高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包容并蓄的开放时代,百家争鸣。海外交通贸易频繁,手工业发达,为文化交流与融合创造良好环境,使得铜镜铸造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精湛。
双鸾瑞兽菱花镜(左)、瑞兽葡萄羽人纹铜镜(右)
这个时期铜镜制作精细、质地优良,在工艺上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使镜面更加光洁,映影更加清晰,质地上显得银亮。
唐代铜镜种类繁多,纹饰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取材于自然、社会生活、宗教、典故和神话传说等方面内容,寓意深刻。其装饰手法多样,华丽精致,雄健豪放,体现了古人独特的审美眼光及精湛的铜镜铸造工艺和艺术水平,既美观又适用,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金银平脱花鸟葵花镜(左)、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镜(右)
尤其中唐时期,铜镜的制作达到了历史性高峰,今天被人们收藏的高价值的精美铜镜,大都是出于这个时期。它展现了唐代的历史文化及生活民俗,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景再现,表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铜镜历史上一巅峰之作。
造型上:突破了传统圆形和方形的束缚,除最常见的圆形外,创造出各种花式镜,八瓣葵花形、菱花形铜镜,数量繁多。还有方形、亚型、八角形等其他形制,其中菱花镜造型设计厚重且端庄华贵,深受富家氏族的喜爱。
题材上:更加接近于现实社会大众的生活,表现手法多样,题材新颖。除常见的花鸟蜂蝶,还有传说中的珍禽瑞兽或神话故事、社会生活,把反映人们生活和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寓意的画面应用到镜上。纹样生动活泼,有花鸟镜、四神十二生肖镜、人物故事镜、八卦镜等,形态多样、主题丰富、制作精良,照映出欣欣向荣的大唐社会风貌。
十二生肖花卉纹镜(左)、唐月宫纹镜(右)
纹饰上:构图未像传统汉式镜那样严格对称,虽仍采用环绕式和对称式,但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特别是高浮雕技法,生气充沛,柔美自然。
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铭文等基本纹饰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不仅体现中外文化与多民族艺术的交融,也是各个宗教冲突下的完美杰作。
唐海兽葡萄镜(左)、唐打马球镜(右)
唐代铜镜制作精良、
造型多样、纹饰绚丽,
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下面就来看一件盛行于
唐朝百姓的生活器具
——唐代飞鸟菱花纹铜镜。
福州市博物馆馆藏·唐飞鸟菱花纹铜镜(右)
福州市博物馆珍藏的这件省内仅有、国内少有的唐代飞鸟菱花铜镜,堪称唐镜中的精品。
该铜镜为紫铜质地,镜面平整光洁。背面黑漆包浆,虽经千年依然晶莹锃亮。整体造型轻巧,纹饰线条细腻流畅,精细美观,刻画生动活泼,构图饱满,密布装饰图案却繁而不乱,疏密有间。
铜镜纹饰丰富,四周为八瓣菱花花瓣,以天鹅、喜鹊、大雁,绶带鸟为主要纹饰,边缘配以四只展翅欲飞的福雁和喜鹊,象征着美好的祝愿。鹊下各饰一朵俊逸流畅的祥云,配以四枝灵秀折枝花卉。
飞鸟图样自由奔放,表现出大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铜镜外围菱花瓣以灵秀的折枝灵芝和飞蝶纹为饰,中间带孔的圆钮可穿绳挂起便于携带。铜镜中包含的“绶带”意象,在古代常用于表达幸福与长寿之意。
整个镜面富丽堂皇,颇具“鉴若止水,光如电耀,仙客来磨,写态征神,凝兹巧笑”的唐镜神韵,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铜镜不仅起到整装照容的作用,还可用作装饰,馈赠,祈求吉福,传情达意。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是一种带有欣赏价值及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实用功能与文化内涵
正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在古代,铜镜除了起照容整装的作用,还被用来作为装饰、馈赠、祈求吉福、传情达意之礼,也有预知吉凶、降妖伏魔、镇神驱邪、避祸治病等蕴意。
铜镜的背后的纹饰及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蕴藏着人们的美好心愿和祝福,有着广泛的实用功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可以是.....
古人墓葬的随葬品。
铜镜本是日常用品,但因镜子能反光、能清晰映像,因而被人们引喻出许多社会功能,成为古代墓葬中最常见的随葬品之一。铜镜所具有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加上古人“视死如视生”观念,人们把生活密切的铜镜随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除了作为死者阴间使用的日用品外,也能驱除黑暗,镇服妖孽,保证亡者安息,反映了人们辟邪祈福的心愿。
随身携带的装饰品。
在制作工艺成熟时期,由于铜镜纹饰精美,造型多样,因此古人多把铜镜作为一种服饰装饰品佩挂在身上,方便整理飘逸的长发。
馈赠、祈求吉福、传情达意之礼。
铜镜在造型上多为圆形,有团圆美满幸福之意,而镜背还有表达各种情感与祝福的铭文,如“长相思,勿相忘”、“五子登科”、“状元及第”等。人们将精巧华丽的铜镜作为礼品赠予友人,成为了相互联系和加强情感的纽带。
帝王的贡品或赏赐。
铜镜兼具美观实用价值,常被用作王公贵族、亲朋故友之间馈赠的礼品。铜镜铸造华丽,深受皇家帝王喜爱。据史书记载,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生日,这天也被定为“千秋节”,群臣会献上美酒和铜镜祝寿或作为互赠的礼物,唐玄宗也会在千秋节将铜镜作为礼物赏赐群臣,以示圣恩。
唐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
帝王的重视与喜爱为唐代铜镜赋予了政治色彩,作为官吏礼品馈赠,开始广泛用于各阶层社会交往,后流传到民间形成一种社会风尚。推动了铜镜制作的发展,使铜镜成为精美的兼具美观与实用价值的日用工艺品。
爱情婚姻的信物。
铜镜是“花好月圆”的象征。因铜镜大多是圆的,圆形在中国古代有圆满、团圆、吉祥之意,也象征爱情婚姻的美满。因此在古代,铜镜常作为爱情婚姻的信物或嫁妆之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社会动荡,全国的铜镜制造业进入低谷。民间百姓颠沛流离,因此在购买铜镜时,更注重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希望铜镜能为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
我们熟知的“破镜重圆”的故事就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在古代如果夫妻有一个先去世,就将他们平时使用的铜镜分成两半,先随墓葬埋入一半,另一半则随后去世的人入土,相约来世可以“破镜重圆”。
驱邪法宝与法器。
镜子能驱邪照妖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观念。古人不理解铜镜映射的原理,以为铜镜可以发光,认为镜子的光芒来自日月光辉,且镜面光洁可以照容,既可以把鬼邪之气反射出去,也可以使妖魔鬼怪原形毕露,可以照妖驱邪。
八卦四神兽纹铜镜
很多关于镜能照妖的神话故事,如《西游记》和《封神榜》,都有以镜子辟邪照妖的情节。唐代之后这类铜镜被称为“照妖镜”,如八卦镜等,很多道士修行、炼丹时都镜不离身。佛教和道教举行宗教仪轨时,铜镜亦成为不可缺少的法器。
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年月变迁,铜镜逐渐走出古代女子的闺房,成为汉代、三国两晋时期和隋唐时期文化交流的“使者”。随着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凿空西域以及东汉时期班超等在西域地区的经营,大量的汉朝物产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西亚等地区,包括铜镜这类日用品。
唐瑞兽葡萄纹铜镜(福州市博物馆藏)
唐代,外来文化汇入到中华文明中并使其更加勃兴,同时各国派来的遣唐使、商人等将唐代的文明成果带回各地并落地生长。海外文化和物产也因此引入中原,给铜镜纹样带来了新风。
其中瑞兽葡萄纹铜镜就是吸收了异域文化元素的典型物证。葡萄纹是当时同一时期西方艺术作品当中常见的一种纹饰,将它运用再来铜镜上,不仅展示了异域文化的独特之美,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又一证据。
“
在中国古人生活里,铜镜有着重量级的意义。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在其钟爱的谏臣魏征去世后曾感叹道:失去了魏征就像失了一枚铜镜一样,足以说明铜镜的重要性。
古代铜镜的身价也因此一度不菲,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曾形容:“欲将珠匣青铜镜,换取金尊白玉卮”,可见唐代铜镜之昂贵。
在中国古代王朝对外交往中,铜镜一度是名贵国礼,三国曹魏政权一次向倭国赠送的礼品里,就有“铜镜百枚”。丝绸之路上,中国铜镜也一度是直追丝绸的“硬通货”。中国沿海的唐宋沉船里,就曾多次发现铜镜。如今出土的众多古代铜镜也成为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将铜镜背后的图案、纹饰、铭文组合起来,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国历史书。
在来势汹汹的“新冠”疫前,
八闽“铜”心,携手去疫。
我们以镜为器,
同舟共济、众志成城。
愿铜镜的光芒驱散病魔,
胜利的曙光照耀万户千家!
传播文化,传递力量,
榕博与您共战“疫”!
—END—
部分图文资料来自:
博物馆·看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