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

浅谈宋代钱币的铸造工艺

发布时间:2022/8/13 17:29:54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宋代钱币的铸造

宋代钱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宋钱数量庞大,版别繁多,且钱文多出自书法大家之手,甚至还有皇帝御笔亲写的御书钱钱文。其钱币质量、艺术性、美观性,均达到了古代铸币的巅峰。所有这些,与该年代精良的铸币工艺离不开关系。

我国古代铸币工艺历经演变,据史料记载,前期采用泥范、石范和铜范浇铸货币,在宋代进入了新的阶段,改为母钱翻铸工艺。后期元、明、清铸造钱币除明末使用黄铜替代青铜铸钱外,悉依宋制。由此可见宋朝的铸币工艺登峰造极,在我国铸币史上有着里程碑的作用。

铸造钱币的三项重要环节

一、上省

铸造新钱,首先会雕制出第一代钱样——雕凿钱样,也称进呈钱样(史料记载为象牙样、木样,也有铅质、铜质),是呈送皇帝钦定后下颁的样钱。而将钱样呈送皇帝审核这一过程,称为“上省”。钱样,只作为送审报批的实物图样,不能流通,所以还不能算作钱币。

关于钱样的铸造,一般由文思院下界负责,也由宰相命文思院完成,有时也会让钱监来完成。文思院为掌管金银铜铁器的制作机构。通过不同的制作分工分为上下两届。上界负责金银珠玉等器物的制造,下界则负责铜铁竹木杂料等器物的制造。钱监为官署名,监督钱币的铸造和流通。

二、颁铸

第一代钱样审核通过后,会翻铸出第二代钱样——试铸钱样,也称颁铸钱样(铜样),用于颁发外地钱监或钱局,作为铸钱的依据。与钱样相同的是,铜样也是需要进呈皇帝颁定的。

待皇帝批准后,会依据铜样铸成锡母(母钱)后,各钱监再以母钱做为模型(铸钱模),采用翻砂工艺进行大规模的钱币生产。《南宋钱样考》中称,宋代铸钱数量时有扩大,母钱缺乏时有可能也会直接用钱样(铜样)替代作为模型,直接用于铸钱。母钱作为模具所铸的新钱,也称子钱。

三、校点

铸钱司会通过钱样来校点新钱,用于规范新钱质量。质量未达标的都会退换,如果未达标数量过多,还会申报所属的钱监进行批评处理。

铸造钱币的关键工艺——翻砂工艺

《天工开物》为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收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综合性著作。该文中卷·铸钱篇记载了古币的制造流程,其中详细描述了具体的翻砂母钱的过程,也就是如何制作铸钱模具。

原文如下:"凡铸钱熔铜之罐,以绝细土末(打碎干土砖妙)和炭未为之。罐料十两,土居七而炭居三,以炭灰性暖,佐土使易化物也。罐长八寸,口径二寸五分。一罐约载铜、铅十斤∶铜先入化,然后投铅,洪炉扇合,倾入模内。

凡铸钱模以木四条为空匡(木长一尺二寸,阔一寸二分)。土炭末筛令极细,填实匡中,微洒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面上,或熏模则用松香与清油。然后以母钱百文(用锡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又用一匡,如前法填实合盖之。既合之后,已成面背两匡∶随手覆转,则母钱尽落后匡之上。又用一匡填实,合上后匡,如是转覆,只合十余匡,然后以绳捆定。其木匡上弦原留入铜眼孔,铸工用鹰嘴钳,洪炉提出熔罐,一人以别钳扶抬罐底相助,逐一倾入孔中。冷定解绳开匡,则磊落百文,如花果附枝。模中原印空梗走铜如树枝样,夹出逐一摘断,以待磨锉成钱。凡钱先错边沿,以竹条直贯数百文受锉,后锉平面则逐一为之"②。

参考上文,以及古代钱币(母钱)翻砂铸造法,现将铸钱模的工艺流程整理如下图:

钱币铸造的具体工艺流程

一、准备材料,鼓风熔炼

在准备好金属材料后,开炉加热,鼓风熔炼。鼓风操作是确保炉内温度的工艺手段,金属材料共会经过四轮鼓风操作。

在此过程中始终保持熔池内金属溶液的洁净,避免杂质进入。

根据炉气(炉内气体)、黄白之气(金属中氧化物、硫化物燃烧的火焰)的是否排尽,以及炉火是否纯青(烧制出纯青色的火焰)来判断掌握火候,确保金属溶液的充分融化和混合。

二、浇注成型,清洗打磨

到一定温度,将金属熔液倾倒在浇包中,浇注进印有钱币样式的砂匣(铸钱模)内,使其冷却成型。待成型后,将铸币形成的钱树从匣内脱模,并逐个掰下。这时的铸币未经打磨抛光,金属色泽不显。将铸币用木贯(铁棒)穿起后,使用风车磨磋,水轮淘洗。再使用粗糙的糠屑和丝织物擦拭、研磨、抛光。最后得到的成品钱,其形制、质地、文字和色泽这四方面,都需要达到规整、精好、遒劲和美观的标准。(本文转载自杭州世界钱币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39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