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非常英俊,用现在的话说,是偶像级的,多少年来一直这样。”周焰向南都记者介绍年轻时的父亲周尧和,“他喜欢踢足球,双杠练得也特别好。他音乐也不错,喜欢弹吉他,过去弹的是放在腿上的古典式吉他。”周焰是中科院院士周尧和最小的女儿,她出生于年,她的两个哥哥三十多岁去了国外,周尧和的后半生是在爱女周焰的陪伴中度过的。年7月30日5时28分,中科院院士医院病逝,享年92岁。中科院院士周尧和。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周尧和是我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是国际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教育家,是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双聘院士。他先后担任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铸造学会理事长、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留苏回国,领导组建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周尧和祖籍河北深县,年5月,他出生于北京。周尧和的女儿周焰告诉南都记者,她爷爷是个农家孩子,早年到天津做学徒,爷爷在北京商贸行学习期间,父亲周尧和在北京出生。周尧和本是兄弟姐妹八人,但只存活了四个,周尧和排行第三。周尧和小时候家境殷实,那时他就读于天津最好的学校耀华中学,他学习很好,对自己要求严格,后来考入清华大学,并于年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在周焰眼里,父亲非常恋家。清华大学毕业后,周尧和回到天津南开大学做教师,并在这里认识了他的妻子杨韵娜。周焰向南都记者介绍,外公杨叔艺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留美博士,后来做过上海电力学院的校长。周尧和非常优秀,被选去苏联学习。在新婚不久的年,周尧和辞别有孕在身的妻子前往苏联,直到年在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拿到副博士学位才回来。他的学位论文中关于造型材料退让性的研究内容,还被收入了苏联高校铸造专业教科书《铸造工艺学》。“父亲新婚后就去了苏联,在那里抓紧时间拼命读书。他每年有一次回来的机会,但他四年都没回来。他回来时大哥已经五岁,母亲是有怨言的。”周焰说。周尧和。来源:西北工业大学周尧和年学成回国后服从国家安排,到新组建的西北工业大学领导组建铸造专业。他和同事们白手起家,经过五年努力,建起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铸造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也因此跻身国内领先水平。生于年的杨根仓,在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杨根仓向南都记者回忆,那时的周尧和年近四十,个子很高,样貌很英俊。在杨根仓进入西北工业大学之前,周尧和是他们教研室唯一的副教授。杨根仓对南都记者说,那个年代大家都很困难,大部分教师工资只有四五十块钱,尤其是实验员,工资只有二十八九块钱,周尧和是副教授,差不多能拿到九十块钱,谁家有困难了都找他借钱。“我来自陕西宝鸡农村,当年老父亲生病住院时,我也向他借过钱。他当时是五口之家,借钱时他从没拒绝过。”勤于教学,授课被定为西北工业大学样板课在杨根仓印象中,周尧和与新生的谈话,对学生影响非常大。“我们当时很年轻,大部分来自农村,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听说是要搞铸造,思想上有些波动。周先生就给我们讲为什么学铸造,称我国国防上还有很多技术没攻克,飞机发动机叶片是铸造的,当时废品率特别高,我们需要自力更生,把我国铸造工艺搞上去,我们是为国防服务的。他讲得深入浅出,大家非常佩服,很受鼓舞。”杨根仓说,周尧和学术造诣非常深,讲课板书没有多余的字,板书非常美,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听他讲课,有种艺术上的享受。为此,西北工业大学把他的课定为了样板课。周尧和在指导学生。来源:西北工业大学小女儿周焰出生于年,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周尧和在爱女出生不久也关过牛棚、下过工厂。杨根仓说,那时候学校停课搞运动,学生和教师一起到下工厂劳动,那段时间,他和周尧和接触更多一些。年,杨根仓大学毕业,被学校留下做助教。“年恢复高考后,科学的春天来了,他又全身心地放在了工作上。”周焰说。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周尧和是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开始招收博士,他培养了我国第一个铸造学的博士生。恢复高考后,铸造专业授课彻底革新。杨根仓回忆,当时有门课用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位老先生编的教材,把铸造学科很多东西从物理、数学角度阐述,非常有深度,教研室很多老师不敢上这个课。“后来就请周先生讲这个课,我们都跟他学,他讲完后,年轻教师才敢接这个课。他数学、物理功底非常好。”年,周尧和招收了两名硕士生,现在有一位定居国外,有一位已经去世。年,杨根仓考取了周尧和的硕士生。目前,杨根仓是周尧和在国内资格最老的硕士生。杨根仓说,在培养研究生时,周尧和非常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他指导研究生论文比较细致,学生也比较卖力。“他和学生商定题目,指明研究方向,但他很少干预具体实施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制定好方案后和他讨论,认为可行了就去做,一段时间后如果方案不合适,他会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再去做。”周尧和对课题组成员和博士生的要求是要“有志气、讲团结,肯拼搏”,教师要有志气成为课题组内最优秀的成员,学生要有志气成为课题组内最优秀的研究生,更要有志气赶超自己的老师。周尧和在指导留学生。来源:西北工业大学在杨根仓看来,周尧和一生淡泊名利,非常照顾别人。他指导学生做的研究成果在大飞机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在申报国家奖时,他把学生名字放在了第一位,把自己名字放在了后面。转战上海,在上海交通大学实践“生态材料学”研究周尧和长期从事凝固理论与凝固技术研究,对铸件凝固过程的传热、传质和动量传输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强制性凝固组织形成原理的新理论框架。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定义了铸锭凝固过程中的第三对流区,据此提出的钢锭头部正偏析理论得到公认。周尧和在凝固前沿动力学、液体金属深过冷和三维非晶合金制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他主持创建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领导建立了“生态材料学”这一新的学科生长点。年,周尧和获得航空工业最高奖励“航空金奖”,并在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年,他当选亚太地区材料科学院院士。年11月,他荣获首届中国工程学会“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周尧和荣获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来源:西北工业大学从年起,周尧和就开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