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

青铜尊和盘

发布时间:2022/7/12 14:03:16   
儿童得白癜风的原因 http://m.39.net/pf/a_4819789.html

青铜尊和盘

中文名战国曾侯乙青铜尊盘

类别青铜器

所属年代战国早期

出土地点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

出土时间年

馆藏地点湖北省博物馆

1

基本简介

青铜尊盘,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

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

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整个尊体共装饰有28条龙、32条蟠螭。

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抠手下有八条镂空的夔(kui)龙。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口咬住盘的口沿,造型生动、别致。整个盘体装饰龙56条、蟠螭48条。

2

制作技法--失蜡法

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

中国失蜡铸造技术原理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中国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时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

失蜡法主要包括以下工艺流程:制芯——蜡模制作——制型、出蜡和焙烧——熔化、浇注与铸件加工。它是用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待铸器物的蜡模,在蜡模表面敷以配制好的泥料或用细泥浆浇淋形成泥壳,再在泥壳表面涂上耐火材料,焙烧后即成铸型,然后加热烘烤使蜡模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再向腔内浇注铜液,凝固后即可得铸件。

作为在青铜铸造史上独树一帜的失蜡法,工艺精湛而独特。由于蜡料具有可塑性好的特点,可以塑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在蜡条的表面雕塑纹饰也相当方便。因而,一些外形复杂、特殊的器物难以采用块范铸造时,可采用失蜡法铸造,例如,呈缠绕状的足、纽、镂空的三维立体花纹等。历史上,失蜡法广泛应用铸作鼎、彝、印玺、乐钟和佛像,其深受人们喜爱。失蜡法影响非常广泛,在现代转型为熔模精密铸造,被广泛用于制造业。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铸造方法目前已经失传。

青铜尊和盘

3

文物鉴赏

战国曾侯乙青铜尊盘玲珑剔透的镂空附饰犹如行云流水、龙蛇蠕动,其造型艺术和铸造技术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在所有传世和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精品中,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精品。

战国曾侯乙青铜尊盘融尊盘于一体,装饰表层彼此独立,互不相连,由内层铜梗支撑,内层铜梗又分层联结,参差错落。尊与盘精美细腻的镂孔附饰,玲珑剔透,精巧华丽。青铜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

4

文物价值

战国曾侯乙青铜尊盘与中国已发现的其他几件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对研究中国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青铜艺术发展史和古代冶金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

小礼划重点

年1月,战国曾侯乙青铜尊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青铜尊和盘凭借它的清新脱俗敢于创新成功出圈,它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活泼思潮。传说得尊和盘着得天下,因此它的名声在当时很远扬。

如果大家有机会的可以去看看,怎样一件精美作品能让大家都想占为己有。

?

今天的小礼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

TYUT校礼仪队

喜欢的话快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8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