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铸造工艺 >> 铸造工艺前景 >> 中国古代铸造技术的精湛高超青铜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位于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属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
湖北省博物馆举办有《楚文化展》、《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曾侯乙墓》、《九连墩纪事》、《书写历史》、《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古代瓷器专题展》、《荆楚百年英杰》等十多个展览,展品丰富,主要讲述了湖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武汉停留的目的之一就是与曾侯乙编钟近距离接触,从黄鹤楼公园出来,顺道参观了武昌起义纪念馆,便匆匆扒了几口饭,杀到湖北省博物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平方米,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
馆内藏品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瓷器馆内,就按历史年代,从战国至今陈列这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各式各样瓷器。若不是隔着玻璃,真想用手去触摸下这些带有历史沧桑痕迹的器物。
从瓷器馆出来,溜了几个馆,邂逅了越王勾践剑,由于没有做预习准备,并不知道越王勾践剑也在同一博物馆,算的上是惊喜了。“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典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的主人公就是越王勾践。据传,越王勾践嗜好铸剑,还热衷于搜集和珍藏名剑,而越王勾践剑就是越王勾践请铸剑名师经历数年精心铸造出来的。
此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堪称我国国宝。
最后逛的是曾侯乙墓馆,馆内基本大多数是具有精湛铸造技术的青铜器了,曾侯乙墓是一座年前的诸侯国君的墓葬,墓主人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此墓葬出土多种文物万余件,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价值之高,保存之好,轰动海内外。其中青铜编钟是该馆的镇馆四宝之一。乙墓展览陈列了该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现了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陈列分祭厅、青铜器、兵器、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和乐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件。其中,造型奇妙、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青铜鹿角立鹤、联襟大壶、尊盘、鉴缶,让人了解后,不得不佩服先辈们的智慧与精湛的铸造技艺!
尊盘和鉴缶就是现在的醒酒器和冰箱的古代原型。
以鉴缶为例,鉴缶是古代用来冰镇酒的器具,鉴缶分为鉴和缶两个部分,鉴套在缶的外面的,再用一些扣件,扣紧,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缶里装酒液,在缶与鉴的空间处防止冰块,盖上青铜盖,防止阴凉处,即可实现冰箱的原理。
该馆最具代表性的藏品,青铜编钟算其一,首次见到编钟,被她雄伟的身姿震撼了。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
曾侯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
时间流失,在馆内一逛就是三个小时,因为要赶时间,走马观花的参观了其他的藏品,才依依不舍离馆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