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铸造工艺 >> 铸造工艺市场 >> 从ldquo无绪通宝rdquo谈
笔者藏有一枚初看好似“无绪通宝”的清代宝泉局钱币,清代根本就没有任何皇帝铸造过“无绪通宝”这一种钱币,那么,这一枚“无绪通宝”是在那里来的呢?原来,它是一枚在铸造过程中由于钱范移动所造成的“光绪通宝”错范摇头币。
清代是以母钱翻砂铸造工艺制作钱币的,其铸造过程是先由钱币铸造师用金、银、铜或者其他材质雕刻成钱币模型,又称为祖钱或雕母,然后,用雕母再翻铸出若干母钱供各地钱局翻铸钱范用以铸造流通货币之用。
制作钱范时,钱局工匠先用砂土将制作钱范的一个木框填实,将母钱放置在其中,然后将另一个填实砂土的木框叠放在上面压制出钱范的面范和背范,然后取出母钱,并在面范和背范上设计制作出浇注铜液的浇口与浇道,这样,一枚钱币的钱范便制作完成了。
铸造流通货币时,先将钱范的面范和背范对合叠放在一起,捆绑固定后,将熔化的铜液对准浇铸口进行浇铸,铜液经浇口与浇道直接流入钱范内。冷却后开范取钱,经过修整、磨边等工序,便完成了整个钱币的铸造过程。
在铸造钱币的过程中,由于面范和背范捆绑的松动等原因,在铜液还没有固化时,会造成个别面范和背范的轻微移动,铜液会向着移动的方向流动,造成钱文左右或上下的轻微移位,即钱币界所称的错范和摇头。
上面这一枚光绪通宝,因为“光”字上面的两点较近,在钱范上部的左右移动下流成了一条直线,便成为我们所看到的“无绪通宝”了,“光”字在钱范的轻微移动下摇身而变为“无”字,虽然这种事情纯属巧合,却为我们研究清代古币的铸造工艺留下了科学的依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